2007年,田应洲、李松、谷晓明等专家曾在龙里县水场乡发现瘰螈一新种,后被命名为“龙里瘰螈”。生境:该螈生活在海拔 1100-1200m水流平缓的大水塘或有地下水流出的水塘中。水质清澈,水底多为石块、泥沙和水草。习性:该瘰螈白天常隐伏在溪底石下、 腐叶堆或溪边草丛中, 很少活动,有时在水中以摆动尾部游泳至水面呼吸空气...
该螈生活水流平缓的大水塘或有地下水流出的水塘中,水塘周围植被茂盛,水质清澈。平时通常会栖息在水塘底部,较难寻找,有洪水时会跳出水面。眼球的水晶体退化,是一种在洞穴中生活的盲螈。头长明显大于头宽,生活时身体呈黑褐色;背嵴棱为不连续的黄色纵纹;喉部腹面和体腹面颜色较背部浅,并缀以不规则大型的桔红色斑块和...
生境:成螈生活于深山较为宽阔、平缓的小溪中,溪水清澈见底,山区覆盖阔叶林,小溪边多为灌木林。小溪约3-5 m宽,坡度较缓,溪水流动缓慢,溪底覆盖小沙粒或小石粒。溪水温度较低,很凉。溪中鱼、虾、螺类等无脊椎动物较为丰富。习性:成螈白天可见于溪底。繁殖季节:可能为7月,8月,9月该野生动物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
武陵瘰螈新种酉阳种群和江口种群均生活在海拔800-1200 m 的低山阔叶林小型流溪水流平缓的回水塘或溪边净水域中。白天常隐伏在溪底,有时摆动尾部游泳至水面呼吸空气。该瘰螈游动时四肢贴体,以尾摆动而缓慢前进。通常在夜间活动觅食,觅食时多静伏于水底,当水生昆虫及其它小动物经过嘴边时,即迅速张口咬住而后慢慢吞下。...
云雾瘰螈栖息于山区溪流的大小水凼内,海拔在525m左右。最大水凼4m×4m,水凼最大水深约3m。水凼底层覆盖小石头和粗砾,水凼岸壁多为花岗岩。溪水流动缓慢,水温低。流溪周围阔叶树茂密,流溪上空未被树冠覆盖。中午可见该螈在深水凼底部爬行,晚间浅水池中也可找到成螈。雄性繁殖季节尾部后半段具青灰色纵带纹,肛部隆起,...
织金瘰螈是李松、赵海涛等依据采集于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城双堰塘标本命名并依据其形态特征和分子信息研究建立的新种,是除尾斑瘰螈、龙里瘰螈、细痣瘰螈外,瘰螈属有尾类在贵州省内的又一分布。它是世界上最稀少的两栖动物之一,在世界其它各地至今还没有被发现,也是被关注和研究最少的濒危动物之一。该螈在水中游动时四肢贴...
蓑羽鹤是鹤类中个体最小者。通体蓝灰色,眼先、头侧、喉和前颈黑色,眼后有一白色耳簇羽极为醒目。前颈黑色羽延长,悬垂于胸部。脚黑色,飞翔时翅尖黑色。前颈黑色羽延长,悬垂于胸部。脚黑色,飞翔时翅尖黑色。飞行时呈“V”字编队,颈伸直。叫声如号角似灰鹤,但较尖而少起伏。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呈家族或小群活动,有...
丹顶鹤是一种大型涉禽,头顶鲜红色,通体黑白分明,特征极明显,极易识别。丹顶鹤的骨骼外坚内空,强度是人类骨骼的7倍,而且它在迁徙的时候,常常排成巧妙的楔形,使后面的个体能够依次利用前面个体扇翅时所产生的气流,从而进行快速、省力、持久的飞行,时速可达40公里左右,飞行高度可以超过5400米以上,而且能够边飞边鸣...
灰鹤是大型涉禽,野外鉴别特征明显,颈、脚均甚长,全身羽毛大都灰色,头顶裸出皮肤鲜红色,并具稀疏的黑色发状短羽;眼后至颈侧有一灰白色纵带,脚黑色。繁殖期成对或成5~10只的家庭小群活动,迁徙期可集群多达40~50只,在越冬地可集多达数百只的大群,飞行时呈“V”字形编队。性机警,胆小怕人,鹤群活动和觅食时常有一只...
白头鹤是大型涉禽,颈长,喙长,腿长,性情温雅,机警胆小。灰衣素裳,头颈雪白,春季迁徙时间多在3月末至4月末,到达繁殖地的时间多在4月末5月初;秋季从10月11日至11月7日,迁徙时间较为集中。到达越冬地的时间多在11月末。在中国内蒙古、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越冬。常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有时也见有单独活动和由家...
黑颈鹤是大型飞行涉禽,除繁殖期常成对、单只或家族群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在越冬地,常集成数十只的大群。越冬时集群较大,它们带着刚刚长大的幼鸟,与其他家族结成十几只,甚至四五十只的大群,长途飞行时,排成“一”字形、“V”字形或“人”字形的整齐队伍,飞越崇山峻岭,到达气候温和的地方去越冬。...
紫水鸡是鹤形目秧鸡科鸟类,通体紫色,常年在水边生活,体型中等,尾巴不长,头上长有非常鲜艳的红色冠饰,看起来和家鸡非常相似,所以才得名为紫水鸡。不过紫水鸡的鸟喙非常硕大宽阔,几乎占到头长的一半。紫水鸡性格温顺而胆小,最喜欢家庭群居生活,多在清晨和黄昏活动,白天躲藏在芦苇丛中。活动时声音较为嘈杂,频繁地...
长尾斑羚外文名Long-Tailed Goral,无亚种。长尾斑羚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聚集12只或更少的小群。雌性、小斑羚和亚成斑羚组成这种族群一起活动,而年长的雄性通常独居。在陡峭的岩石地区活动,最多迁移2千米。在夏季,居住在俄罗斯的长尾斑羚距离陡峭的悬崖不超过1千米。在冬天,当它们不进食的时候,可以发现它们躲在岩石的...
赤斑羚外文名Red Goral,有2个亚种,是典型的林栖动物。赤斑羚宽大的蹄子适于攀登,能在悬崖峭壁上奔跑跳跃,如履平地。早晨和下午活动较多,一般成对或几只结成小群,外出觅食和饮水,主要以草本植物和树叶等为食。中午大多在隐蔽的石板上休息。性情机警,活动前先要在四处窥探,确认没有危险才慢步前进,一旦受惊便立即窜...
高鼻羚羊外文名Saiga,有2个亚种,因鼻部特别隆大而膨起,向下弯,鼻孔长在最尖端,因而得名“高鼻羚羊”。高鼻羚羊是群居动物,随季节性迁移,每年秋季集结成大群,南迁到较暖的山谷草原。春季组成5-6只至20-30只的群体,然后又集结成大群,向北迁移至夏季草场,其迁移行程可达250-400公里。这种动物颇善奔跑,奔跑速度极快...
藏原羚外文名Tibetan Gazelle,无亚种,是典型的高山寒漠动物。熟悉可可西里地区生物的人,分辨藏原羚和藏羚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哪个有“白屁股”——藏原羚有一块较大的白色臀斑,因此藏原羚又被当地百姓俗称为“白屁股”。藏原羚奔跑时,它那雪白的屁股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就像身上悬挂着一面镜子,因此又俗称它为“...
蒙原羚外文名Mongolian Gazelle,无亚种。蒙原羚性喜群栖,集大群生活,在春季向北迁移时曾经观察到达6000-8000头的集群。在夏季牧场雄性从群中分离出来。集群的时间比较长,移动的距离和范围也大,一般在春季和秋季进行大规模迁移,随着牧草的生长情况而游动。冬季时南移到达杂草草原的边缘和南方的荒漠草原,但不会...
爪哇野牛外文名Banteng,有两个亚种。爪哇野牛一般独居或2-3头同栖,有时会组成有2-25头或更多的大群。有时雌牛、幼牛和亚成体组成10多头的小群一起活动。夜间行动,白天休息,卧成一圈,由一头母牛站立警卫,遇到危险,母牛立即跺脚示警,众牛闻讯马上跃起逃命。以各种野草、树叶、树芽、竹叶或竹笋为食。爪哇野牛体形似黄...
野牦牛外文名wild yak,是家牦牛的野生同类。野牦牛一年四季住在山坡,喜欢吃柔软的邦扎草,夏季里用牙啃,冬天就用舌头舔。野牛多刺的舌头十分厉害,也是它的武器之一。主要在夜间和清晨出来觅食,食物以针茅、苔草、莎草、蒿草等高山寒漠植物为主,白天则进入荒山的峭壁上,站立反刍,或者躺卧休息、睡眠。野牦牛通常20~3...
印度野牛外文名Gaur,有2个亚种,四肢膝盖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袜子”。印度野牛一般在晨昏活动。夏季在海拔高的山上,冬季则逐渐下降。喜群居,通常每群10-30头,以雌兽、幼仔和亚成体组成,其中有一只体形较大的雌兽为首领。成年雄兽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是独自栖息,在交配期间才和雌兽接触。性情凶猛。以草、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