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山鸠学名Gymnophaps mada,外文名Long-tailed Mountain-pigeon,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髻鸠(学名:Lopholaimus antarcticus)外文名Topknot Pigeon,是最大型的果鸠之一。髻鸠非常合群,几乎总是三五成群,甚至组成可容纳200余只的大群活动。一起飞行和觅食。很少在地面活动,常小步迅速前进,边走边觅食,头前后摆动。飞翔时两翅鼓动频繁,直而迅速。有时亦滑翔,特别是从树上往地面飞行时。它们不但体...
科摩罗蓝鸠学名Alectroenas sganzini,外文名Comoro Blue-pigeon,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红冠蓝鸠学名Alectroenas pulcherrima,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毛里求斯蓝鸠(Alectroenas nitidissima),又名马岛蓝鸠,是毛里求斯已灭绝的鸽。虽然原住民认识毛里求斯蓝鸠,但却没有任何科学文献的纪录,而很多资料都是伪造的。现时只有三个已知的标本,分别存放于巴黎的法国国立自然史博物馆、爱丁堡的皇家博物馆及路易港的毛里求斯自然史博物馆。此外,亦有一些有关的图画,包括两幅描...
棕耳褐果鸠(英文名:Tawitawi Brown Dove,学名:Phapitreron cinereiceps)具体习性不详。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大褐果鸠学名Phapitreron amethystina,外文名Amethyst Brown-dove,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小褐果鸠学名Phapitreron leucotis,外文名White-eared Brown-dove,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散羽鸠学名Drepanoptila holosericea,外文名Cloven-feathered Dove,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苏拉乌鸠学名Cryptophaps poecilorrhoa,外文名Sombre Pigeon,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新西兰鸠(学名:Hemiphaga novaeseelandiae)外文名New Zealand Pigeon,有3个亚种。新西兰鸠经常成对或一小群在一起觅食,常会吞下粗砂,如小砂砾和沙子以帮助消化。主要吃植物种子,本土植物和外来植物的种子都会取食。主要以大型本地树种的果实,如洛松(Prumnopitys ferruginea)和新西兰鸡毛松(Dacrycarpus dacrydio...
蓝头鹑鸠学名Starnoenas cyanocephala,外文名Blue-headed Quail-dove,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濒危(EN)。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比目鱼是鲽形目鱼类的统称。无鳔,以蠕虫、甲壳类等动物为食。在生物分类学上属辐鳍鱼纲,鲽形目。比目鱼具有扁平的身体,眼睛只生长在身体的一侧,具有鱼类中独一无二的不对称结构。比目鱼被认为是从一种习惯单侧休息的基本对称的鲈形鱼(海鲈鱼)进化而来的。世界上大约有570种比目鱼,可以划分为11个科。比目鱼中最原始的...
吐鲁番沙虎夜行性,栖息于沙漠或半沙漠地带,白天通常会潜藏于自己所挖的80cm深穴内。每胎可产2颗卵,经75-95天后即可孵出60mm的幼体。整个活动时期,吐鲁番沙虎的日活动节律都呈现单峰模式。吐鲁番沙虎的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风沙天气延缓了吐鲁番沙虎的出洞活动时间;阴雨天气延长了吐鲁番沙虎的活动节律高峰期的持续...
伊犁沙虎为穴居地栖性蜥蜴,属于较为典型的夜行性守宫,通常情况下它们在白天是不出来活动的,白天往往会躲藏在自己提前挖掘好的深达约80厘米的地洞中,栖息于荒漠环境中。晚上常穿行于灌木之间进行活动,行动极其灵敏迅速,皮肤易破裂。主要以多种昆虫为主要食物,包括小型蜥蜴、蜘蛛、昆虫等小动物,兼食一些植物性食物。...
黑疣大壁虎生活于海拔250-600m的热带、亚热带石灰岩地区,白天躲于岩洞缝隙里,夜间活动。主要捕食昆虫,其他壁虎、小型啮齿类、小鸟。该野生动物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厚嘴鸡鸠(学名:Gallicolumba salamonis)是一种已灭绝的鸽子。对于厚嘴鸡鸠的所知甚少,只有两个于1882年及1927年采集的标本。原型标本现正存放在悉尼的澳洲博物馆。它们会将巢筑在地上,故容易成为入侵的大家鼠、野猪、野猫及野狗的猎物。低地森林的砍伐及过度猎杀造成它们灭绝的命运。除了于1927年曾见到厚嘴鸡鸠外,世...
绿蓑鸠(学名:Caloenas nicobarica)外文名Nicobar Pigeon,Nicobar Dove,Paloma de Nicobar,有2个亚种。绿蓑鸠是高度游荡的鸟类,2009年11月有记录,这个指名亚种族群,来自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波纳佩,距离最近的已知有该物种居住的地方1500公里(在美拉尼西亚东北部)。在岛屿之间往返,去较大的小岛觅食,有时甚至到达...
长尾地鸠学名Uropelia campestris,外文名Long-tailed Ground-dove,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小长尾鸠学名Oena capensis,外文名Namaqua Dove,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