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时代要求动物具备不同的生存能力,如果生活在远古时代,巨大的体型和凶猛的习性一度成为动物最重要的特性。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物竞天择,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部分已灭绝的动物。1、旋齿鲨旋齿鲨生活在3亿年前,旋齿鲨颚部位置较低,...
20世纪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根据第三纪以来哺乳动物进化与自然环境变迁的情况,推论认为中亚(包括中国西北部以及蒙古)这块当今干旱、贫瘠的广阔原野在遥远的过去却是曾经孕育人类的“伊甸园”。因此,许多国家纷纷组织考察团进入中亚地区,试图找到人类远祖的线索。一时间,“中亚热”席卷世界古人类学界和古生物...
后兽次亚纲中唯一的一个目就是有袋目。它在白垩纪起源于古兽类祖先后即经历了大发展,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与原始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处于多少相等的地位而彼此竞争着。但是随着新生代的来临,有胎盘类开始显示出更加强劲的进化优势,使得有袋类在大部分的大陆区域内大大衰退并最终灭绝。袋狼然而在两个地区里,有袋类...
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的一个门类,已经发现的现代种类加上化石种类一共有12万种,仅次于节肢动物而成为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类。软体动物适应力强,因而分布广泛,陆地、淡水和咸水中都有大量成员,像蜗牛、河蚌、海螺、乌贼等都是我们熟悉的代表。蜗牛各类软体动物虽然形态各异、习性有别,但是...
自然界中所有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一般来说,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海星--一种棘皮动物已知的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可以分为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这几个大类。其中,大多数植物能够靠光合作用利用太阳的光能作为生活所需要的能量,同时以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制造有...
藏羚羊学名藏羚,是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藏羚属的唯一物种。对藏羚羊最早的科学描述由英国博物学家克拉克·阿贝尔(Clarke Abel)于1826年作出,但他还未来得及为其命名便于同年11月去世,后由英国博物学家布莱恩·霍奇森(Brian Houghton Hodgson)于1834年命名。藏羚羊背部呈红褐色,腹部为浅褐色或灰白色。成年雄性...
岩羊(学名:Pseudois nayaur)是一种植食性山地哺乳动物,隶属于牛科、岩羊属,又称崖羊、石羊、青羊、蓝羊、中华蓝羊、贺兰山蓝羊、喜马拉雅蓝羊,主要产自中国西部、印度北部、尼泊尔和不丹的山区,为中国二级保护动物。中国宁夏的贺兰山是其种群密度最高的分布区,平均每平方千米15只,总数约3万只。岩羊行动敏...
札达盆地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的象泉河流域,海拔3700~4500米,在行政上属于阿里地区管辖。象泉河是阿里地区的第二条大河,也是印度河最大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一说起札达,人们常常想到的是古格王朝遗址,它记录了这个延续700年的王国的兴衰历史。另一个被人津津乐道则是札达土林,形成土林的基础是新生代晚期的河湖相...
许多人都知道有沙漠之舟之称的骆驼,但不一定知道有高原之舟称号的牦牛。青藏高原海拔高于3000米,这里空气稀薄,气压低,天气寒冷,生态环境非常严酷,在平原地区生活的黄牛、水牛都不能在这里生存。长期的自然选择,只有一种具有特强适应能力的牦牛可在高原很好生存下来,甚至在零下30-40℃的条件下,也可在野外安全越...
冰期动物群长期以来已被认识到与更新世的全球变冷事件密切相关,其中的动物也表现出对寒冷环境的适应,如体型巨大,身披长毛,并具有能刮雪的身体构造,以猛犸象和披毛犀最具代表性。猛犸象这些令人倍感兴趣的绝灭动物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它们的上述特点曾经被假定是随着第四纪冰盖扩张而进化出来的,即这些动...
在上新世时期,青藏高原地区的平均海拔只有几百米至干米左右,科学家们在海拔80l2米的希夏邦马峰北侧的吉隆盆地内海拔4000余米的巨厚河湖相堆积中,找到了生活在距令1000万到300万年前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距今约四千万年到一亿年间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三趾马是现代马的祖先,它个体较小,蹄有三趾。在上新世时...
西藏大地上繁衍着各种各样的珍禽异兽,是我国和世界上一些特有珍贵动物的产地。据统计,西藏有哺乳动物118种,鸟类473种,爬行类49种,两栖类44种,鱼类61种,昆虫2300多种。西藏的陆栖脊椎动物,在世界动物区系中分属古北界和东洋界。西藏兽类动物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在地区分布上也有较大区别。生活在...
南极洲的陆地动物虽有150余种,但其中多为海鸟和海兽身上的寄生虫,并非真正的陆地动物。真正的南极陆地动物有昆虫和蜘蛛类,它们是在南极大陆土生土长的土著居民,例如蜱、螨、尖尾虫和蠓等。螨也叫无翅南极蝇,是南极大陆最大的陆地动物,体长仅2.5~3毫米。它分布于南极半岛两侧南纬64o~65o30′之间的狭窄地带,...
普氏原羚别名滩原羚、黄羊,1875年由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Przewalski)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并命名。普氏原羚是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目前仅存不足600只,比大熊猫还要珍稀。普氏原羚体长100厘米左右,尾长7~10厘米,体重21~32千克。全身黄褐色,臀斑白色。仅雄性有角,双角角尖相向钩曲。...
犁头鳅又名燕鱼、石扒子、牛尾巴、长尾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为一种栖息于山涧溪河水流湍急的石头滩上的底栖性小型鱼类。生活时,胸、腹鳍平展,吸附于石块上以免被水冲走。以固生藻类为食。对水质、溶氧量要求极高。生殖季节为4月中旬至6月初。...
鳇(Huso dauricus)属鲟形目,鲟科,鳇属。俗称:鳇鱼、东亚鳇鱼、牛鱼(古名)。英文名:Siberian buso sturgeon。濒危等级:易危。CN(1996)EN CITES(1997)附录Ⅱ。体粗长成圆锥形,头、尾尖细。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口下位,宽大,新月形。口的前方有2对触须,内侧一对较向前。眼小,距吻端近。左...
拟鲿(Pseudobagrus spp.)属鲇形目,鲿科,拟鲿属。俗称:牛尾巴。英文名:Bullhead。体细长,背鳍接近平直;头平扁,尾侧扁。吻钝,上颌略突出,口亚下位,横裂,中等宽,上下颌及腭骨有线毛状齿带。须4对,较短。眼中等大。鳃膜不相连,亦不连于峡部。体光滑无鳞。脂鳍长而低,后缘游离。臀鳍条15-25根。尾鳍微凹...
大鳍鱯(Mystus macropterus)属鲶形目,鲿科,鱯属。俗称:江鼠,石板头,石扁头,岩扁头,石胡子,牛尾巴,罐巴子。英文名:Largefin longbarbel catfish。体延长,背鳍前平扁,尾部侧扁。头宽且平扁,口宽阔,亚下位,呈弧形。上颌略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绒毛状齿带。前后鼻孔分离,后鼻孔有鼻须。须4对,稍扁...
本种是我国天牛中最美丽的一种。体长:27-42毫米,体宽8-13.6亳米。体背面橄榄绿,有时绿中带蓝色。但一般或多或少带紫铜色,尤以鞘翅上为显著。腹面底色紫黑,被红与蓝色绒毛。触角蓝绿色闪光,生有多丛黑毛,最显著的是第3到第5节,每节端部各有一大簇黑毛,很像洗瓶的刷子,黑毛着生在上、内、下三缘,外缘无毛;柄节下缘簇毛也很...
我们见到的天牛通常都是鞘翅盖住整个腹部,但也有少数天牛的鞘翅很短,只盖住腹部前面1-2节,冷杉小天牛就是其3中的一种。体小型,体长:7.5-10.5毫米,体宽:2-2.5毫米。身体黑色,触角、鞘翅及足红褐色,背面被有淡褐色疏松的长毛,前胸背扳前、后缘、小盾片及腹面的毛银白色。头与前胸前端等宽,刻点小;额平,在触角之间有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