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美狐猴(学名:Eulemur coronatus)外文名Crowned Lemur,是该属中最小的物种。冠美狐猴群居性,但是群体并不固定。通常集群为5至15只个体,有时9-12只在一起。每个个体都向身上涂抹尿液作为气味识别。领地有重合,但是相邻群体之间一般避免接触。对森林的适应性很高。这些团体通常包含若干成年雄雌。 特别叫声可能被用来...
红领美狐猴(学名:Eulemur collaris)外文名Collared Brown Lemur,是中等规模的狐猴。红领美狐猴集3至12个的小群生活,最多时也曾发现过达29只的大群。活跃在整个白天和夜晚不同的时间。主要以果子为食,也吃嫩叶、花、树皮、树液、土壤、昆虫、蜈蚣和马陆。当这些狐猴在丛林中穿梭时,不太容易将它们同猴区分开来。这些体...
灰头美狐猴(学名:Eulemur cinereiceps)外文名White-collared Brown Lemur,白天或夜间活动,吃昆虫、果实、芦苇、树叶,偶尔吃小鸟。单独或以家庭方式结群。有蛰伏现象,雌性在每年的6-7月繁殖,每胎产1-2仔,妊娠期120-129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保护野生...
白领美狐猴(学名:Eulemur albocollaris)外文名White-collared Lemur,曾经是褐美狐猴的亚种之一,2008年确定为独立物种。白领美狐猴活跃在整个白天和夜晚不同的时间。群居性,但是群体并不固定。通常集群为3至12只个体,有时9-12只在一起。每个个体都向身上涂抹尿液作为气味识别。领地有重合,但是相邻群体之间一般避免接...
白头美狐猴(学名:Eulemur albifrons)外文名White-fronted Lemur,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狐猴。曾经是褐美狐猴(Eulemur fulvus)的亚种,2001年确立为独立物种。白头美狐猴活跃在整个白天和夜晚不同的时间。群居性,但是群体并不固定。有时集群为3至12只个体,通常5-7只在一起。每个个体都向身上涂抹尿液作为气味识别。领地有...
叉斑鼠狐猴学名Phaner furcifer,据保护国际组织称,这个可能的新狐猴物种。目前关于该物种的了解甚少,虽然国际保护组织的专家怀疑它很可能是由于丧失栖息地而濒临灭绝的物种。叉斑鼠狐猴以温带落叶林的树脂为食,它的叫声响亮,高亢,且脑袋易晃,手脚宽大,能轻松抓住树枝,舌头较长容易吸取花蜜,牙齿专用于啃树皮,是典...
科氏倭狐猴学名Mirza coquereli,是一种在夜晚活动的动物,栖息在树的低处,公猴一般单独行动,母猴则会组成一个小的群体。它们主要以水果、花、昆虫等为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2008年灵长类红色名录——近危(NT)。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赤褐倭狐猴学名Microcebus rufus,杂食性,其中多数更偏重果实,有些更偏重昆虫,还有些以树脂为主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2008年灵长类红色名录——低危(LC)。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倭狐猴学名Microcebus murinus,出没于潮湿的热带雨林,树栖,群居,通常30只左右结对生活在小溪或河边。以水果和虫子为主食。白天躲在树洞中度过。傍晚时分,即便醒了,它们也要等到日落才在树枝间灵巧地窜来窜去。它们的行动很谨慎,常常是一闪即逝。因为它们用那双外突的圆眼睛征服了森林的黑夜。好斗,常常为了领地而争...
红灰倭狐猴(学名:Microcebus griseorufus)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贝氏倭狐猴(学名:Microcebus berthae)外文名Madame Berthe's Mouse Lemur,无亚种。贝氏倭狐猴出没于潮湿的热带雨林,树栖,群居,通常结对生活在小溪或河边。以水果和虫子为主食。白天躲在树洞中度过。傍晚时分,即便醒了,它们也要等到日落才在树枝间灵巧地窜来窜去。是一种在夜间活动的孤独者,通过树木和低层植被...
希氏鼠狐猴(学名:Cheirogaleus sibreei)外文名Sibree's Dwarf Lemur,白天或夜间活动,吃昆虫、果实、芦苇、树叶,偶尔吃小鸟。单独或以家庭方式结群。有蛰伏现象。妊娠期120-150天,9-11月份产仔,每胎产1仔,18个月性成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保护野...
肥尾鼠狐猴学名Cheirogaleus medius,是杂食动物,主要吃花朵、果实、植物的叶子以及小型的无脊椎动物。它是夜行动物,一般都是在晚上出来觅食活动的。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2008年灵长类红色名录——低危(LC)。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鼠狐猴(学名:Cheirogaleus major)是一种树栖动物。鼠狐猴是孤单的夜行猴类,白天在树洞或叶丛中结群而眠,几只雌猴常常同睡一巢,多时达15只,雄猴则单独或与配偶居住。夜幕降临后,便分头出来活动,独往独来,在树上敏捷地跑跳,尖细地鸣叫,觅食各种昆虫、蜥蜴、树蛙、小鸟及野果、树叶。树上地面均有其足迹,运动形式...
克氏鼠狐猴(学名:Cheirogaleus crossleyi)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数据缺乏(DD)。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毛耳鼠狐猴(学名 Allocebus trichoti')是一种产于马达加斯加东北部的狐猴,为毛耳鼠狐猴属下唯一一种。这种动物已经严重濒危,大约只有100-1000只。毛耳鼠狐猴是夜行动物,栖息于树林中。它们是爬树与跳跃的高手,尾巴是很好的平衡工具。一般独居,有时也成对。建巢于树洞中,以飞虫、树胶、嫩叶和水果为食。雌性通常...
眼镜猴(学名:Philippine tarsier),又称跗猴,属灵长目简鼻亚目跗猴型下目眼镜猴科,全世界共有4种,除侏儒眼镜猴外,还有一种也分布于苏拉威西岛上,叫做苏岛眼镜猴;另一种叫菲律宾眼镜猴,分布于菲律宾棉兰老岛、萨马岛和莱特岛等地;还有一种叫巽他眼镜猴(也叫马来眼镜猴、邦加眼镜猴),分布于大巽他群岛以及新加坡...
长鼻猴(学名:Nasalis larvatus),是东南亚加里曼丹的特有动物,是唯一发现的不属于反刍亚目却能够反刍的物种。长鼻猴的社会群体比其他大多数灵长类动物的群体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每过一段时间,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就将发生一些变化。社会群体成员发生变化的部分原因是由于首领不断驱逐尚未成熟但已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年青...
怒江金丝猴外文名Myanmar Snub-nosed Monkey、 Burmese Snub-nosed Monkey,无亚种,是近代最新发现的世界第五种金丝猴。2010年初,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组织在缅甸克钦邦东北部进行灵长类动物调查时,收集到一具完整的金丝猴尸体标本。经比较,科研人员兴奋地判断,新物种不同于任何已知灵长类,是一新种金丝猴,并于2010年1...
黔金丝猴外文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在中国的历史上,被称为“宗彝兽”、“果然兽”等。黔金丝猴没有亚种分化,但有的学者将它与川金丝猴合并为同一物种的2个亚种。黔金丝猴与川金丝猴和滇金丝猴不同,未观察到黔金丝猴采食地衣,这可能与栖息地环境有关。它们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一般每天更换一次活动地点,有规律的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