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菊头蝠为1872年Dobson依据采集于中国云南(China, Yunnan, Hotha,海拔1371.6m)2雄和1雌标本发表的新种,稍后即被他本人合并到皮氏菊头蝠<R. pearsonii>。Andersen(1905)根据该种和<pearsonii>的描述及图表比较,发现它们应该属于2个独立的种类。Corbet & Hill(1992)也认为应恢复为一个独立的种,...
单角菊头蝠本种为中国特有种,因为体型小多会呈聚集性栖息,是典型的群居夜行动物。使用恒频回声定位声波侦测环境中的猎物。这种蝙蝠栖居在洞穴的深处,呈单只或小群栖息,在栖息时往往在岩石的裂缝处用脚钩住岩石呈倒挂。当听到有声音时,则二只耳壳略转动扫集声音,用手电筒照射并不感到惊慌,一旦发出声音,则立即起飞,起...
台湾菊头蝠属于独居型的蝙蝠,一个坑道、洞穴或树洞仅可发现一只或零星个体。使用常频窄带的回声定位(即恒频)声波探测环境中的猎物。夜行性,以昆虫为食。居于洞内较深处。...
小褐菊头蝠为2005年我国报道新分布纪录, Alice C. Hughes等在云南西双版纳植物园生态监测调查中有捕获记录(见照片),是该种自然分布的最北端。国外主要分布于马来半岛的 Selangor(模式标本产地),以及泰国的中部和南部、老挝、缅甸、越南。该种与马来菊头蝠(<Rhinolophus malayanus>)体型大小、鼻叶形态、颜色...
中华菊头蝠在1997之前曾一直被定为鲁氏菊头蝠的亚种(Rhinolophus rouxii sinicus),中文名称是“鲁氏菊头蝠中国亚种”。由于在染色体、形态方面的研究,表明其与鲁氏菊头蝠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在2012年被提升为独立物种。中华菊头蝠可集成上百只的群体,曾见与皮氏菊头蝠、西南鼠耳蝠、大蹄蝠、长翼蝠、中华鼠耳蝠等同栖一...
施氏菊头蝠模式产地为一个被农耕地包围的岩石山洞,距离最近的村庄200m。在相同洞穴还采集到大耳菊头蝠、马氏菊头蝠、中华菊头蝠和鼠耳蝠等。该种为纪念德国 Tbingen大学 Hans-Ulrich Schnitzler教授在菊头蝠研究中的杰出贡献而命名的,英文名为 Schnitler’s Horseshoe Bat。...
2007年12月11日上午10点在湖北省兴山县石家坝镇进行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宜昌至巴东段岩洞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在石家坝镇坤檐山坤檐洞离洞口100m处捕获一只雌性蝙蝠———贵州菊头蝠Rhinolophus rex。该种蝙蝠为中国的特有分布种(罗蓉,1993),是在湖北省首次发现。因具有特大的耳郭容易区别于其他菊头蝠,但与施氏菊头蝠(<Rh...
小菊头蝠R. blythi andersen: Least horseshoe bat体形在菊头蝠中较小。栖于低山山洞、坑道或居民点附近的洞穴内。多与其他蝠类共居。数量较少,1-5头成一群,偶见20只大群。季节性地出现同性群。捕食蛾、蚊类。6月中旬产仔。消灭蚊蛾而有益。粪可入药。国内分布于华东、四川和海南;国外见于越南北部。该种分为2个亚种。东南亚...
皮氏菊头蝠(学名:Rhinolophus pearsonii ),是菊头蝠科、菊头蝠属的动物。体型中等,从侧面观连接突先端低圆,与鞍状构造间无凹缺,从前面观鞍状构造前狭后宽但前后部两侧各自平行。皮氏菊头蝠栖息于海拔1200-2000米的山洞中,为群居生活,捕捉昆虫为食。皮氏菊头蝠为群居生活,常十余个至几十个不等共居一山洞,但均分别...
马氏菊头蝠体型较小,为洞穴型蝙蝠,曾见与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小菊头蝠(<R. pusillus>)、小蹄蝠(<Hipposideros pomona>)等栖息在同一洞穴。为食虫蝙蝠,有冬眠习性。马氏菊头蝠属于 <philippinesis>-<group>,容易与大耳菊头蝠混淆,因其特殊的杯状叶形态(鞍状叶舌状...
大耳菊头蝠是菊头蝠科、菊头蝠属蝙蝠。生活于山洞中,数量不多,与其他蝙蝠共栖,一般停留在洞边缘或近洞口岩石顶壁上。以夜行性飞行生活的昆虫为食。该种在国内包含3个亚种,分布范围较广。同时容易与华南菊头蝠相混淆,可以根据其鼻叶形态和前臂长进行区别,后者体型(前臂长约40mm)偏小,鼻叶中的鞍状叶高宽基本相等。列...
大菊头蝠栖息于岩洞中,常与其他种菊头蝠和蹄蝠共处一洞,但总是单只独挂在洞顶壁上,而且大多数离洞口不太远的较亮处。在江西遂川捕获的1只,其悬挂处仅距地面不足3m高。据在浙江杭州千人洞1980-1986年观察记录,若不受惊扰,很少迁洞。在海南五指山的标本来自原始林缘的茅草坡上空,当时它们正在两三只结群飞翔觅食,不时...
华南菊头蝠数量较为稀少,为洞穴型蝙蝠。可见与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小蹄蝠(<Hipposideros pomona>)、大耳菊头蝠(<R. macrotis>)等同栖一个洞穴。在发表新种前,通常被鉴定为大耳菊头蝠(在国内包含了多个亚种),可以根据其鼻叶形态和前臂长进行区别,华南菊头蝠体型偏小。还有学者...
马铁菊头蝠群栖性,栖息山洞内同时分布有鼠耳蝠、东方蝙蝠等种类。昼伏夜出,白天在石缝或墙缝间睡眠,多单独悬挂于石壁上,悬挂时以两肢并齐倒悬抓于石壁,前肢包裹全身,当外来声息及光亮照射时,有的呈深度麻痹状态,有的个体则受惊飞逃,飞逃时先将头部伸出,频频左右摆动,耳部不断颤动,鼻尖不断嗅闻,到一定时间(约...
中菊头蝠为常见的洞穴型蝙蝠种类。栖息在潮湿的山洞和废弃矿井、坑道等地,可与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小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皮氏菊头蝠(<R. pearsonii>)、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is>)等同穴共栖。以蚊类、蛾类等昆虫为食。对人类有益。中菊头蝠常单只或成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