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翼管鼻蝠为森林性蝙蝠,以甲虫等为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在相同的环境中还采集到暗褐彩蝠(<Kerivoula furva>)、大耳菊头蝠和中管鼻蝠等。稀少种类。但近年随着调查的深入,该种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不同学者分别报道了湖北、湖南、浙江、海南和贵州分布新纪录,使该种在我国的分布区扩大到整个华南地区。因...
罗蕾莱管鼻蝠是小型管鼻蝠。Eger & Lim(2011)利用广西底定的一个标本发表新种后, Tu et al.(2015)在越南王岭自然保护区捕获3只管鼻蝠,根据其体型大小和线粒体 COI基因的差异,描述为越南亚种(<Murina lorelieae ngoclinhensis>)。黎舫等(2017)报道了云南该种管鼻蝠新纪录,应属指名亚种(<M. l. lor...
白腹管鼻蝠社群结构复杂,是典型的群居性夜行动物,常与其他蝙蝠种类共同栖息在同一山洞。有时也栖息在树洞和建筑物中,冬季在山洞和岩缝中集群冬眠。白腹管鼻蝠发出典型的短持续和宽带的回声定位声波,用于在林间空地上捕食昆虫。白腹管鼻蝠通讯叫声也十分复杂,常随着发声背景的改变而变化。白腹管鼻蝠冬眠时进入较大山洞...
中管鼻蝠夜行性。食虫。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栖于中低海拔林地,但适应多种栖息地,在林区、农业区活动。拉丁学名有时拼写为 <Murina huttonii>,中文名也称大管鼻蝠。曾经有学者将 <M. tubinaris>归入本种的亚种,但 <M. tubinaris>应为独立种。2009年9月,对南岭自然保护区翼手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
哈氏管鼻蝠为 Csorba & Bates(2005)利用采集于柬埔寨基里隆国家公园的标本发表的新种,被归入“ <cyclotis>”族群, Wu et al.(2010)报道了在海南尖峰岭发现的中国新纪录。模式标本为薄雾网捕获于有许多非成年阔叶林小河边(Csorba & Bates,2005);江西、广东标本均为竖琴网采集;海南标本采于2008年9月...
艾氏管鼻蝠是数量稀少的树栖蝙蝠。栖息于山区森林或枯叶簇中,单只或集小群生活。以昆虫为食。该种为 Furey et al.(2009)发表的新种,Francis & Eger(2012)将采集了广西和贵州的标本作为中国新纪录种予以报道。传统上将体型较小、体被金色毛发的管鼻蝠种类鉴定为金(小)管鼻蝠(<Murina aurata>)。而艾氏管...
圆耳管鼻蝠是夜行性蝙蝠,以小型昆虫为食。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海拔高度250-1500m的森林和农林地区。在东南亚,主要栖息在热带雨林,沿海地区也较为常见。多栖居于树叶中,如躲藏在豆蔻的死叶或干叶下,也曾被采自小山洞和岩石隐蔽处。与中管鼻蝠(<Murina huttoni>)非常相似,标本相对少。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
南长翼蝠一种体型较小的长翼蝠,在我国的分布较亚洲长翼蝠偏南,栖息于岩石洞穴内,常聚集成几十上百只的种群。同栖于一洞穴内的有大蹄蝠、中华菊头蝠、鞘尾蝠等。南长翼蝠背部毛色为深棕或深灰色,腹部颜色较浅;每年7至8月呈现特别色态,头部和上半身为棕色,下半身则深棕色;眼睛细小;耳朵短小呈三角形,耳屏短钝而向前...
亚洲长翼蝠栖息于黑暗潮湿积水的大石灰岩溶洞内,集聚成数千只甚至上万只大群,层叠在洞顶岩壁上。具冬眠习性。以小飞虫为食,尤以膜翅目和双翅目居多。 <Miniopterus schreibersii>曾被认为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近期分子系统学与形态学研究发现其内包括几个种,且将中国区域分布的 <M. s. fuliginosus>亚种提升...
灰大耳蝠具有达到或超过头体长的耳郭,也有人叫大耳蝠或兔耳蝠。栖息于建筑物、树洞和岩洞中。数量非常稀少,单只或集小群。有冬眠习性。以昆虫为食。...
大耳蝠显著特征为具有超过头体长的耳郭,也叫长耳蝠或兔耳蝠。单独栖居,不与其他蝙蝠混居。9月开始入眠,冬眠中的大耳蝠,不食不动,耳折于臂下,仅露出耳屏,体表温度仅有5.5℃。大耳蝠筑巢在洞穴、深的岩石裂缝以及遗弃的矿井中,最多也只是一小群一起筑巢,这是由于可以容纳大群体的栖息地点非常的不足。在一个地点有着...
小黄蝠从海平面至海拔1100m均有分布,是一种适应能力极强的蝙蝠种类。已知在寺庙、洞穴、中空的树、棕榈叶、建筑物的屋顶、墙壁、废弃建筑和树洞中均可聚集成数十只到几百只种群。夜行性,在黄昏很早就飞出觅食,以昆虫为食。飞行较低,冬季来临前有迁飞到越冬地的习性。小黄蝠也会栖息于棕榈科叶丛中,亦会利用桥墩下之燕巢...
大黄蝠为热带种类,居于古庙、古塔、树洞、房屋之天花板上、顶楼等处,单独栖居或2—3聚集,或二、三十甚至上百只结群而栖。入晚出来飞翔觅食。以昆虫为食。...
斑蝠数量较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萨姆。栖息于热带、温带阴湿的石缝内。群栖。黄昏及夜晚出洞,在竹林和树林周围中觅食,以昆虫为食。斑蝠栖息于洞穴的陡壁高处或挂于高树枝上,傍晚可见于居民点附近捕食昆虫,晚上7时半至9时为其捕食高峰。我们所采的3只标本均在山区住房附近于傍晚获得。与其捕食昆虫的食性相适应,其肠...
亚洲宽耳蝠栖息于北方或高寒地区山洞、树皮或建筑物内。平时单只或小群活动,繁殖期聚集成群。有冬眠习性。以昆虫为食。对人类有益。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
褐扁颅蝠的种类稀少,是热带型蝙蝠,多栖息于被甲虫蛀食的竹洞中。自从2008年张礼标等报道海南等3省发现该种新纪录后,张秋萍等(2014)和吴毅等(2015)又分别报道了该种在江西和广东分布新纪录,使该种在我国的分布区由原来的云南和广西2省,扩大到目前的8个省区。随着调查的深入开展,该种的分布区可能进一步扩大。 Tu e...
扁颅蝠是世上最小的蝙蝠,也是世上唯一一种能钻进竹筒里的蝙蝠,因为有着独一无二的扁平颅骨,人们给它取了个形象的名字“扁颅蝠”。据资料记载,扁颅蝠在地球上已生存了600万年,属哺乳纲翼手目蝙蝠科类。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专家采集过扁颅蝠标本,此后20多年,扁颅蝠都没有出现。和它的亲属们一样,扁颅蝠视力非常有限,飞...
中华山蝠栖息于老式建筑物、树洞和山洞等处。通常集群潜伏在天花板夹层、房檐和墙缝内,有时与伏翼、棕蝠等同栖一处。怀孕期约2个月,哺乳期6-7周,每胎1-2仔,以2仔居多。有冬眠和迁徙习性。夜出捕食飞虫。中华山蝠曾使用过 <Nyctalus velutinus>的学名,为同物异名。中华山蝠集群生活,每群10多只,最多有100只以上...
褐山蝠集小群生活。一般10余只集群活动,多则100只左右。冬眠前交配,雌蝠暂不排卵。次年春天排卵与储存在子宫中的精子受精。妊娠期50~60d,5~6月产崽。哺乳期约20d。幼蝠冬眠前性成熟。以鳞翅目等夜行性飞行昆虫为食。在中国为北方分布种类,主要分布新疆等西部地区,与欧亚大陆的分布区相连接。褐山蝠一种适应力比较强的...
大棕蝠栖息地类型多样,包括山洞、岩石缝隙,房舍的屋檐以及门、窗、墙缝的空隙中。主要发出短而宽带的回声定位声波,以鞘翅目昆虫为食,也会捕食双翅目昆虫。在国内分布有4个亚种,即北方亚种 <Eptesicus serotinus pallens>、南方亚种 <E. s. andersoni>、台湾亚种 <E. s. horikawai>和中亚亚种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