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鹇外文名Taiwan Blue Pheasant,无亚种,一种大型雉类。蓝鹇与白鹇相同,中国台湾当地人民常用蓝鹇雄鸟白色的尾羽作为帽饰;活的蓝鹇还可供展览(第一对活蓝鹇早在1866年就被运至欧洲)。蓝鹇属于留鸟。常单独活动。通常5:00左右即开始活动,直到19:00左右停止,其中尤以晨、昏最为活跃,中午活动较差,晚上多栖息于树上。...
白鹇外文名silver pheasant,有17个亚种,是雉科鹇属大型鸡类。白鹇翎毛华丽、体色洁白,因为啼声喑哑,所以称为“哑瑞”;在中国文化中自古即是名贵的观赏鸟。《禽经》记载“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因此宋代李昉所畜养的五种珍禽中,白鹇即被称为“闲客”。唐代李白曾作诗“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清朝更把白鹇作为为五品...
黑鹇外文名Kalij Pheasant,共分化为9个亚种。中国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分布在西藏南部的聂拉木、吉隆、亚东等地;藏南亚种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墨脱、察隅、波密和云南西北部的盈江、贡山等地。黑鹇总是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通常早晨5点左右即开始活动,直到下午7点左右才停止,其中尤以早晨和黄昏最为活跃,中午活动较少。晚...
红原鸡外文名Red Junglefowl,有5个亚种,是一种热带森林鸟类。红原鸡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大多为3-5只或6-7的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10-20中的大群。性机警而胆小,看见人或听见声响便迅速钻入林中或灌丛中逃跑,危急时也振翅飞翔,每次飞行数十米至上百米远,落地后又继续潜逃。晚上栖息于树上。红原鸡是杂食性动物,主...
绿尾虹雉外文名Chinese Monal ,无亚种。绿尾虹雉是日行性动物,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也集成8-9只至10余只的较大群体。白天活动,喜欢出没于山脊地带,晚上栖于稠密的灌丛间或树的低枝上。性情机警,一有动静即伸颈观望,如发现危险,则立刻钻入灌丛或飞奔而逃。留鸟。腿脚强健有力,善于奔跑。能在飞行时借助气流向上...
白尾梢虹雉外文名Sclater's Monal ,有3个亚种,是大型鸡类。白尾梢虹雉多单独活动,在云南高黎贡山的冬季曾见有9只生活在一起的群体。雄鸟活动的时间段和海拔高度具有一定规律。海拔3300米雄鸟鸣叫和被观察到的时间为10:00-12:00,3次;3450米为11:00-17:00,相对集中时间12:00-14:00,25次;3600米为12:00-17:00,相对...
棕尾虹雉外文名Himalayan Monal,无亚种。棕尾虹雉常成群活动,冬季有时可以结成20-30只的大群。那里自然条件非常严酷,整个夏季几乎总是在阴凉的细雨中和云雾笼罩下度过的,即使是晴天也常被飘浮的白云所缭绕,冬季则被皑皑白雪覆盖,但它却天生一付与环境相适应的本领。棕尾虹雉的食物主要是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芽、嫩叶、...
勺鸡外文名Koklass Pheasant,有10个亚种。勺鸡雄鸟和雌鸟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情机警,很少结群,夜晚也成对在树枝上过夜。雄鸟在清晨和傍晚时喜欢鸣叫,沙哑的嗓音就像公鸭一样,故在中国四川产地称它为“山鸭子”。秋冬季则结成家族小群。遇警情时深伏不动,不易被赶。枪响或倒树的突发声会使数只雄鸟大叫。雄鸟炫耀时耳羽...
黄腹角雉外文名Cabot's Tragopan,有2个亚种。黄腹角雉性好隐蔽,善于奔走,常在茂密的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非迫不得已,一般不起飞。常成5-9只的小群活动。活动范围在0.02-0.3平方公里范围活动。主要在地面活动和取食,白天常以松散形式在地面觅食,晚上则在树上栖息雨天或雪天亦栖于树上或在树上取食。黄腹角雉主要...
红腹角雉外文名Temminck's tragopan,无亚种。红腹角雉喜欢单独活动,只是在冬季偶尔结有小群。主要以乔木、灌木、竹、草本植物和蕨类的嫩芽、嫩叶、青叶、花、果实和种子等为食,兼食少量动物性食物,食物种类非常广泛,已经记录到的就有40多种。春季和夏季喜食鳞毛蕨、宝兴冷蕨、报春花等的嫩叶和嫩芽等;秋季除蕨类外...
红胸角雉外文名Satyr Tragopan ,无亚种。红胸角雉主要在清晨和黄昏觅食,喜欢隐匿,大多数时候都隐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深处。行动谨慎,善于奔跑,也能飞翔,但不持久,每次飞行的距离也不大。 红胸角雉主要以植物根、嫩芽、叶、种子、球茎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尤其喜欢根和球茎,常在地上挖掘...
黑头角雉外文名Western Tragopan ,无亚种。黑头角雉喜欢单独活动,冬季结有小群。飞翔与扩散能力较弱,躲避天敌能力相对较差。在密林中活动,主要以乔木、灌木、竹、草本植物和蕨类的嫩芽、嫩叶、青叶、花、果实和种子等为食,有时也吃昆虫和其他无脊柱动物。黑头角雉遇警时发出似绵羊的waa, waa, waa叫声。春季里雄鸟整日...
血雉外文名Blood Pheasant,有12个亚种。别名血鸡、松花鸡,血雉的雄鸟大覆羽、尾下覆羽、尾上覆羽、脚、头侧、腊膜为红色,故称血雉。其别名甚多,各地皆异。在甘肃,因其胸侧和翅上覆羽沾绿,被称为“绿鸡”;因其羽毛形似柳叶,且沾绿,又称为“柳鸡”;因其主要栖于松林和云杉林,食松(杉)叶和种子,又称为“松鸡子”...
大石鸡外文名Rusty-necklaced Partridge,无亚种。大石鸡没有广泛的迁徙习性,但在青海高原随季节变动的垂直迁移则比较明显。春、夏随天气变暖,高山积雪融化,其分布区则向上迁移,直达雪线,甚至在4700米左右活动。秋、冬随气温下降和雪线的下移,则逐渐降到山麓或沟底。甘肃东部冬天较暖,垂直迁移并不明显。冬天积...
阿尔泰雪鸡外文名Altai Snowcock,有2个亚种.阿尔泰雪鸡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喜欢在地上奔跑,行走时常一边走一边上下摆动尾羽,这是它独特的行为习性。在地上奔跑迅速,特别是遇危险时,通常是从山下往山上奔跑,决不往下跑,两翅常常也用来帮助爬坡,行动极为敏捷而迅速,即使是面对垂直的山坡也能很快的爬上去,通常爬...
藏雪鸡外文名Tibetan Snowcock,有6个亚种,体形与家鸡相似。藏雪鸡喜爱结群,多呈3-5只的小群活动。在密度高的地区,可以见到10-20只,甚至多达近百只的大群。白天活动,从天明一直到黄昏,常从山腰向上行走觅食,直到山顶。中午前后在岩石旁休息,梳理羽毛。性情胆怯而机警,很远发现危险就立即逃离。翅强,善飞,但在遇敌...
暗腹雪鸡外文名Himalayan Snowcock,共分化为5个亚种。指名亚种体羽的颜色最暗,南疆亚种体色最淡,青海亚种的体色介于上述两亚种之间。暗腹雪鸡喜欢集群,常组成10余只至20多只的小群活动,有时甚至集成30只以上的大群。白天活动,日活动时间较长,通常天一亮即开始活动,直到黑天才停止活动,其中尤以清晨和黄昏的以及晴天...
黄喉雉鹑外文名Buff-throated Partridge或Szechenyi's Monal-Partridge,无亚种,为少见留鸟。黄喉雉鹑夜间多栖息于低的树枝上,除繁殖期多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时候多呈小群活动。活动主要在林间的地面上,善于在地面行走和奔跑,不善飞翔。除危急情况时一般很少起飞,每次飞翔的距离也不大,大多为数米至数十...
红喉雉鹑外文名Chestnut-throated Partridge,无亚种。红喉雉鹑通常单独或成对出现,在森林线附近的空旷地区觅食。善于在地面上行走和奔跑,也善于在山谷间滑翔,但飞翔能力较差,一般很少起飞,遇到敌害时常常首先逃到灌丛中躲避,只有少数情况下是从一个山坡滑翔向另一个山坡。它们的羽色和周围环境一致,形成了很好的保护...
绿脚树鹧鸪之前归为山鹧鸪属(Arborophila),称为绿脚山鹧鸪。依据多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种与栗胸树鹧鸪(T. charltonii)应划为独立的树鹧鸪属(Tropicoperdix)。绿脚树鹧鸪常成对或3-5只成群活动。性情极为胆怯,常藏匿于林下、灌丛或草丛中,通常也很少起飞,常在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和奔走。受惊后通常作短距离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