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鱼类同种的不同个体间,出现不同的色彩。在英国河川中的海鳟鱼,它们的色彩和周围的环境有着极其明显的关系。生活于河川急流和高山小水体的鳟鱼,身体上有许多圆斑;而栖息于大湖中的个体就变为鲜艳的银白色,圆斑变为X型的黑斑;或者两种类型的混合;栖息于泥质眼底池塘中的鳟鱼,或生活于泥底的湖沼中个体,色较暗...
在自然环境中,多数鱼类具有特别的色彩和斑纹,或者体色与周围环境一致,达到隐蔽自己的目的,或者迷惑敌人或猎物,以保护自己或偷袭猎物。生活在海洋中上层的鱼类,如鲐鱼、马鲛鱼、金枪鱼等,它们的体背色深,多为蓝黑色、深蓝色或深青色,而腹部色淡,为银白色、白色或淡黄白色,这种颜色称为消灭色。如果从上往下看...
鱼类体表的色彩是动物世界中最丰富、最艳丽多彩,也是最迷人的色彩的种类远远超过昆虫和鸟类。当您走进鱼类水族馆,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人目不暇接,尤其是那些穿梭于珊瑚礁中的热带海洋鱼类,更使人目眩神迷,令人留连忘返。为了描写热带鱼的美丽颜色,人们不知写过多少文章,有一篇文章记载石斑鱼的颜色时...
一种生物在生态适应现象中,另一种表现是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仿另一种生物从而获得益处。许多鱼类的体色花斑与环境的适应是密切相关,鱼类和别的动物一样,色彩、斑纹对于捕食和逃避敌人,负有隐蔽自身的作用。生活在水草丛中的天使鱼,在很薄而略呈圆形的身上,有着若干深黑色的条纹,使它的体色有如水草的茎,当它...
当环境发生变化或当鱼类被迁入新环境时,鱼类在新的环境条件的逐渐诱导下,产生一种生理适应过程,例如鱼类对新环境的气候顺应和食性的改变等。其中温度的顺应最为常见,生活在温带的鱼类,每当秋季来临,气温逐渐转冷,鱼类逐渐适应温度的下降并增强对冬季寒冷的抵抗能力;春季气温逐渐回升,随着鱼类的复苏,对夏季高...
任何生物为了生存,在其与生存环境的协调过程,往往通过其行为、生理或结构的改变来增加其存活和繁衍的机会。适应一词在生物学中有多种含义,譬如进化适应、生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和感觉适应等等。进化适应是自然界对生物中广泛存在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使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外表形态结构,并...
无论是物种多样性还是遗传多样性,都是寓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之中。我国地大物博,生态系统多样,仅湖泊生态系统就可划分为5个不同的湖区类型,生物区系结构复杂,不同自然地理区的不同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许多名贵水产品或为一个种,或为一个地方物种,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一些特殊的生态系...
物种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组成的基本单元,因此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决定因素。在一个淡水生态系统中,有作为生产者的浮游植物(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其它大型植物,也有作为消费者的各种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还有大量主要作为分解者的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在生态系...
由种内个体异质性表现出来的遗传多型性,应该是生物多样性重要内容之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生物学家就认识到一个物种是以包含有大量变异个体的种群形式存在,而且一个物种往往又包含有若干个不同的地理种群或生态种群,这些种群之间在遗传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遗传多样性的...
1980年曹文宣院士在中国鱼类学会学术年会上对区系复合体的概念提出质疑,认为它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应予以摈弃。1998年刘焕章博士等在《动物分类学报》上发表“中国淡水鱼类的分布格局与东亚淡水鱼类的起源演化”论文中指出:中国淡水鱼类在各地都是以鲤科鱼类为主,因此,鲤科鱼类的起源演化规律反映了东亚淡水鱼...
尼可尔斯基在《黑龙江流域鱼类》(1960)中提出了区系复合体概念。动物区系复合体是指有共同地理起源、发育于同一地理带内并与该带的生物条件和非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在一特定时间内发生的一群动物(鱼类)。根据此概念将黑龙江流域的鱼类区系分为6种区系复合体,即中国平原复合体,古代第3纪复合体、北方平原复合体、北方山区...
动物的地理分布区系划分,历来为鱼类学家关心的中心议题之一,划分方法各抒已见,较有影响的划分方法在此仅介绍三种。张春霖先生于1954年9月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中国淡水鱼类的分布”一文,认为中国淡水鱼类区域的划分与陆生动物、植物不完全相同,应分为黑龙江、西北高原、江河平原、东洋区和怒澜区等五区较合理,...
我国幅员辽阔,地处古北动物地理区的东南部和东洋动物地理区的北部,是唯一跨越世界六大动物地理区中两个主要地区的国家。我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端,地质历史古老,地球地质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印度版块与欧亚版块的相撞、青藏高原的隆起等都与我国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动物区系与地理地史方面的特点使我国及其周...
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统计结果差异较大。据最近出版的《中国脊椎动物大全》和正在编印的《中国动物志》粗略统计,分布在中国的淡水(包括沿海河口)的鱼类共有1050种,分属于18目52科294属。其中纯淡水鱼类967种,海河洄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68种。在这一千另五十种鱼类中,大体可分属下列四大类:圆口类七鳃鳗...
我们对中国淡水鱼类的认识经历了二千多年的从感性到理性,又返回实际,再提高认识的不断认知和总结过程。中国鱼类的研究的历史,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比目鱼第一时期是从古代原始社会至1700年其间,在这一时期人们对生物的认识是不符合科学的。古代儒者,看得自己非凡高明,样样都懂得,所谓博闻强记,多识鸟兽草木...
地球的形成已有46亿年的历史。最初,地球表面并没有生命。随着地球的发育、变迁,地球表面的某些物质经过一段漫长的化学进行阶段,由无机物质分化发展产生非细胞结构的蛋白体小块,随着地球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大约在35亿年以前,物质化学进化到一定水平,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就转化为生命物质。这些原始生命又经过漫长的...
鱼,相伴人类走过了五千多年历程,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食品与观赏宠物,但人们对什么动物是“鱼”?鱼的定义应如何下,却知者甚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鱼所下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白鳍豚——鲸鱼近五亿年前,地球上生命历程进程中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出现了最早的鱼形...
2016年5月19日,《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课题组卢静等与英国牛津大学同行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借助高精度CT扫描技术,他们对4.1亿前的晨晓弥曼鱼脑颅结构进行了重新研究,揭示了弥曼鱼内颅具有典型的辐鳍鱼类特征,如侧颅管与喷水管,为解开辐鳍鱼类起源谜...
2016年6月3日,美国《ScienceAdvance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课题组卢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借助高精度CT扫描技术,他们对4.1亿年前的掠食鱼类箐门齿鱼的精细脑腔结构进行详细研究,揭示了箐门齿鱼兼具肉鳍鱼类干群和冠群镶嵌特征,开始解开肉鳍鱼类早期演化阶段的层层谜团。&n...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阿尔伯格联合团队在脊椎动物颌演化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在最新一期(2016年10月21日)《科学》(Science)杂志上报道了一种4.23亿年前的志留纪盾皮鱼——长吻麒麟鱼(Qilinyu rostrate),填充了硬骨鱼式的全颌与盾皮鱼式的原颌两种状态之间的形态学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