鲱形超目(Clupeomorpha)鱼类分为鲱目(Clupeoformes)(如沙丁鱼和长江刀鱼等)和已灭绝的埃笠姆鲱目(Ellimmichthyiformes)两大类。埃笠姆鲱俗称双棱鲱(double armored herrings),其记录最早见于早白垩世,并延续至渐新世(渐新世材料尚在研究中)。它们曾广布于南美,西非,北美,地中海沿岸和东亚等地。目前已知...
世界上五种最可怕的鱼类...
鱼需要睡觉吗?...
鲸鱼之间的语言交流...
海里的动物是怎么睡觉的?...
全世界目前约有2.2万种鱼,它们分布在几乎所有尚未受到严重污染的咸水或淡水环境中。生活在海洋、湖泊、江河和溪流中的这些鱼类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漫长进化期,并已习惯了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鱼类具有不同的生理机制:淡水鱼生活在缺盐的水域中,所以它们需要把盐聚集到体内;而咸水鱼则恰恰相反,它们生活在高渗环境中...
几乎每种鱼有时都会处于某种保存能量的状态,我们可以把这叫做休息,甚至“睡觉”,尽管这种行为可能与多数陆地动物的“睡觉”不是一回事。许多鱼类(比如鲈鱼)夜间待在圆木上面或下面睡觉。珊瑚虫白天活跃,晚上则躲在礁石的裂缝处休息。鱼类休息时的样子与其他时候截然不同。例如,许多白天聚在一起非常活跃的鲤科小鱼晚上...
据中科院官网,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最新研究成果,经一年多的努力,他们根据基因技术,利用鱼类精准育种技术培育出了无刺喜头鱼。所谓喜头鱼就是鲫鱼,对应到这次的成果即为无肌间刺银鲫突变体。专家介绍,数尾这种 " 新银鲫 " 在水中灵动游弋,外观和行动与一般喜头鱼无甚差别。武汉人爱吃鱼,喜...
赤水河是长江一级支流干流上唯一无水坝的“原生态河”,是长江上游、三峡库区重要的生态屏障。2017年1月1日,赤水河流域(遵义段)作为全国试点,率先实施全面退捕禁捕工作。2022年4月28日,中科院水生所在赤水河复兴段科研监测中采集捕捉到一条近两尺长的鳗鲡鱼。据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介绍,赤水河土著鱼鳗鲡已经消失了2...
地球上体型最大的鱼是鲸鲨,又名鲸鲛、豆腐鲨、大憨鲨,属鲸鲨科鲸鲨属的鲨鱼,是最大的鲨,也是地球上体型最大的鱼类,它通常体长9-12米,最大个体可长达20米,体重最大达12500千克,为鱼类之冠,还拥有一个宽达1.5米的嘴巴。初次听到“鲸鲨”这一名称,大多数人或许会纠结到底是“鲸鱼”还是“鲨鱼”,称其为“鲸”是因为...
坊间关于龙是否真的存在过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究竟有没有龙,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是这世界上的确有一些与龙神似的动物,或部分或整体。比如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种六角龙鱼,它的身上就有许多龙的特征。美丽的六角龙鱼需要说明的是六角龙鱼并不是真的鱼,它只是获得了一个鱼的名字。如果按生物学来分类的话,六角龙鱼...
鲨鱼可以说是当今海洋生物中的顶级霸主了,无论是速度、咬合力、撕咬能力还是攻击策略,都算是一等一的好手。但是如果把时间推到4.05亿年前—3.65亿年前的泥盆纪,鲨鱼可就算不上出众了,甚至还不幸地沦为了弱势群体,被一种名为邓氏鱼的海洋巨兽各种欺压。邓氏鱼吞食鲨鱼那么,邓氏鱼究竟有多强呢?先不说它的体测数据,光...
11月30日上午,浙江丽水市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在市行政中心举行,会上宣布丽水市发现一个淡水鱼类新物种——瓯江小鳔鮈[biào jū] 。并正式发布《丽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这也是全国首个地市级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姓名:瓯江小鳔鮈学名:Microphysogobio oujiangensis发现时间:2021年发现...
这个问题听着就很离谱,鱼生活在水中,能在水里呼吸,怎么会被水淹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得研究下“淹死”是怎么回事。淹死的概念我们常说的淹死,指的是由于包括水在内的各种液体淹没面部及上呼吸道,导致呼吸功能丧失而引起的死亡。对于需要从空气中获取氧气的生物(以哺乳动物为例),进入水中后往往会主动屏住呼...
在我国西南地区黑暗的地下洞穴中,曾经发现过几条罕见的盲鱼。这些盲鱼最大的体长不到10厘米,它们的外表长的十分奇特:细长的身体粉红而透明,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体内的脊椎和内脏,形如一条条玻璃鱼。它们在长期同黑暗的斗争过程中获得了新本领,它们能忍受饥饿,不怕冷,也不伯热。在水温-10~35℃时都不致丧命,生命力极强...
生存在4.36亿年前的古鱼类,灵动地在古海洋中游动着,这是我国科研人员根据在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发现的一批鱼类化石标本复原出的景象。在新发现的化石标本中,科研人员找到了全球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化石,发现了最古老的有颌类奇迹秀山鱼等一批古鱼类化石,揭示了有颌脊椎动物的崛起过程。9月29日,《自然》...
八百万年前,首先由柔软无骨的生物演变出具有体内骨架的鱼类,鱼类又演变成了在陆地上行走的两生类,并接着演变出爬行类。这其中一支爬行类动物演化为初龙类。最早的恐龙是体型较小的两足行走食肉类,但是大型四足行走的食植类也在三叠纪末进化出来了。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恐龙分化出一大批大型和小型的肉食类、笨重的食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早期脊椎动物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3月8日,《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报道了楚步澜博士等的最新科研成果。他们描述了一种4.2亿年前身披奇特鳞片的古鱼——丁氏甲鳞鱼,为探索有颌脊椎动物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鱼类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实证。作为志留纪潇湘脊椎动物群的新...
青藏高原幅员辽阔,地势高峻,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由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约5千万年前)所导致,然而对于高原如何隆起成今天的高度和规模,隆升过程中西藏地区环境曾如何演变,科学家们的认识分歧很大。关于隆起的时间,有观点认为高原在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的早期就已经形成,并在渐新世(约3千万年前)或中...
8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与来自英国和美国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科研团队在英国《自然》(Nature)期刊发表了新疆三叠纪斯堪尼亚鱼目阜康鱼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科研团队运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揭示出阜康鱼头骨内部的一些解剖学特征与多鳍鱼类似,并将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