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磷虾是生活在南大洋中的一种甲壳类浮游动物,个体不大,体长一般3~5厘米。但是蕴藏量却十分惊人,约4~6亿吨,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有50亿吨。它在南大洋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海豹、鲸和企鹅的食物,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磷虾发育过程磷虾的生活史是相当有趣的。磷虾的卵排到水里后,在其孵化前,不断下沉...
南极大陆生物稀少,然而,围绕南极大陆的海洋--南大洋,却是一个生机盎然的生物世界。特别是南极辐合带附近的水域,生物更加稠密。南大洋过去曾称为南极洋或南冰洋,它的北界为南极幅合带--水温、盐度急剧变化的界限,位于南纬48o~62o之间,这条线也是南大洋冰缘平均分布的界线。南大洋的面积为7500万平方公里,是...
所谓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的弱肉强食、互相依存的食物关系,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啃泥底”,就生动而形象地比喻了这种相依为命的食物链关系。南大洋食物链的最初一环是浮游植物,主要是硅藻,这和世界其他海洋的情形一样。浮游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有机物,即把太阳能转...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转基因工程组的科学家们,在朱作言院士的领导下,将草鱼的生长激素基因注入鲤鱼的受精卵,培育出一种带有草鱼生长激素基因的转基因鲤鱼F1代和另一种具有草鱼生长激素基因的转基因三倍体鲤鱼“吉鲤”。转基因鲤鱼F1代是由黄河鲤和草鱼生长激素基因组成的转“全鱼”基因鱼,它150天可长至120...
早在“克隆羊”出生的15年前,即1982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培育出一尾“克隆鱼”。这是一尾采用鲫鱼的体细胞核移植克隆技术培育成功的世界上第一尾“克隆鱼”。这尾鲫鱼曾在世上生活了两年,后来由于饲养不慎而夭折。我国“克隆鱼”技术与15年后英国的“克隆羊”的关键技术—体细胞核移植克隆技术,在技术的突破性和...
鱼类的寿命差别很大,少则一周岁,长则百年以上。关于长寿的鱼,多为传说,但查无实据,如欧洲的博物史中曾记载着150岁的鲤鱼,和267岁的狗鱼,但许多科学家提出了许多疑问,认为年龄的判断有误。通常冷水性鱼类寿命较长,而热带鱼类寿命很短,鲟鱼类50-60岁是很常见的,人工饲养的金鱼有活17年的记录。...
海洋鱼类由于水面宽阔,鱼类种类繁多。生活着许多大型鱼类,而淡水水域中,由于种种原因,通常难得见到百斤以上的鱼。在现生鱼类中,最大个体应属于鲨鱼类中的鲸鲨、姥鲨、真鲨等凶猛鱼类。据说,最大的鲸鲨长可达20米,体重可达20吨。姥鲨比鲸鲨稍为小一些,长也在15米以上。在茫茫的大洋中,常常可以见到成群长在...
生活在水中的鱼类和软体动物,都会对水体环境变化作出相应的行为反映。因此,被环境专家用来作为监测水质污染的“天然监测器”。狗鱼的嗅觉非常灵敏,对水中的有害物质和气体反应十分迅速,在正常情况下,狗鱼会发出每分钟400-800次振荡的脉冲信号。一旦水中出现有毒物质,狗鱼发出的脉冲信号就会产生相应的爆裂声,...
在云南腾冲,有一条秀丽而神秘的槟榔江,两岸是一望无际的原始丛林,江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鱼。因鱼头特别大而取名“大头鱼”,也有人因见其头呈扁形,胸宽平而常贴于江底石缝之中,又称之为:石扁鱼、石贴子、老虎鱼、刺古头等。每当春夏之交,雨季来临,江水上涨,水漫两岸的丛林,此时大头鱼便从水中沿着树干往上...
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有一种鲇鱼,专门诱捕岸上的老鼠。这种鲇鱼白天休息,夜间四处觅食。当它游近岸边,便将尾巴露出水面,一动不动地靠在岸边,发出阵阵腥味引诱夜间外出觅食的老鼠。狡猾的老鼠见到浮在水面上的鱼尾巴,并不立即咬食,而是先用前爪去拨动几下,此时鲇鱼仍然一动不动,让老鼠误认为是死鱼。老鼠见鲇鱼不...
在封建社会,每逢清明,安徽泾县名贵土特产—琴鱼茶与竹笋,一并作为贡品而著名。琴鱼产于泾县琴溪桥上下不足5000米山溪之中。据县志记载“琴鱼,鱼不满寸,龙须果腹,三月三日出,余无……味道鲜美,用以佐茶,亦为特产”。每年清明前后,人们用竹篓在琴溪滩头张捕,烧盐开水(伴有茴香、茶叶、食糖等佐料)炝熟,用炭...
江西九江产的庐山石鱼和湖北阳新产的春鱼、安徽东至产的麦鱼自古以来,均为上贡宫廷的珍品“贡鱼”,以其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而驰名中外。石鱼、春鱼和麦鱼均为体细长,一般长仅20-30毫米,体色灰白,前部浑圆,后部侧扁,汛期短,产量少,为慕名求者之奇物。石鱼、春鱼和麦鱼实则都是栉鰕虎鱼的幼鱼。石鱼产于沙...
鱼儿依赖鳃呼吸溶解于水中的氧,因而鱼儿离不开水,一旦离开水就会很快死亡。通常鳃孔大的种类比鳃孔小的种类死得快。但有少数鱼类,它们离开水能生活很长时间,因为这些鱼除了鳃作为主要呼吸器官外,另有副呼吸器官辅助呼吸,因而能离开水而不死。众所周知,攀鲈、斗鱼、乌鳢、胡子鲶等鱼类可以离开水很长时间而不...
在我国青藏高原上,生活着两类高原特有鱼—裂腹鱼类和条鳅鱼类。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它们都有着独特的外部与内部的结构,以适应其生存环境。裂腹鱼裂腹鱼类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经济鱼类。体型一般较长,有较强的游泳能力,以克服流水的冲击。它们腹腔内黑色的腹腔膜,能阻挡外界强烈的紫外线,以免损伤内脏。由于严...
“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了不象样”这是四川渔民对中华鲟、白鲟、胭脂鱼的形象化描述。四川渔民俗称中华鲟为腊子,白鲟为象鼻鱼,而胭脂鱼为黄排。谚语形容中华鲟与白鲟个体的巨大,中华鲟个体则可达千斤,而白鲟更为巨大,可达万斤之重。胭脂鱼从小到大,体形与体色变化很大,似乎成了另一种鱼。施氏鲟鲟鱼类是一...
中国是世界上养鱼最早的国家,也是最早饲养观赏鱼的国家。早在春秋时代,曾有人在湖北鄂州一带发现长江中有花纹鱼群游戏水,可以作为观赏鱼饲养。但一千多年来,中国观赏鱼的品种一直是围绕着金鱼的品种变化而发展。虽然也有一些名贵鱼品在我国培育成功或饲养,如锦鲤、唐鱼、斗鱼、食蚊鱼等,但都规模不大或流传区域极...
金鱼是世界上最早开发的观赏鱼,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观赏鱼之一。金鱼原产于中国,最早发现其观赏价值而饲养可追溯到宋朝初年,人们在天然水体中发现野生的红鲫鱼,将其移入鱼池中饲养,使其繁殖后代,并开始选种和培育,经历了近八百年的时间,通过池养、盆(缸)养等阶段,逐渐家化成为现代品种繁多的金鱼家族。金...
金丝鱼俗称红尾鱼、白云金丝鱼、邓鱼。为鲤科的一种小型鱼类,最大个体长仅40毫米左右,仅分布于我国广州白云山一带山区小溪流中。目前野生种群已绝迹。在东南亚地区的观赏鱼市场上有人工繁殖、饲养的个体。唐鱼以其体色鲜艳而著名,体两侧从鳃孔上角至尾柄基部各有一条金黄色条纹,体两侧上半部和条纹之下有许多黑...
这是一大群生活于热带、亚热带山涧、小河溪鱼类,个体虽小,但色彩艳丽。体长在100毫米以下,多数为50-70毫米。这些鱼类性情温和,喜流水,对水质要求严格,饲养水温为10-28℃。以水生昆虫为食,少数种类为杂食性。饲养时要求水族箱底质为砾石,不宜多植水草。性成熟年龄多数为1冬龄。当前已饲养的观赏鱼主要有丹亚...
胭脂鱼俗称紫扁鱼、玉环鱼、黄排、木叶盘、火烧鳊、红鱼。胭脂鱼的体色随其发育生长而变化。仔鱼阶段(体长25毫米以下)体呈灰白色;幼鱼阶段(体长30-80毫米)体呈褐色,体侧各有3条褐黑色横条纹,鳍呈淡红色,并杂有黑斑点。成熟个体的体为胭脂红色,体中线各有一猩红纵条,各鳍均淡红色。胭脂鱼幼鱼游动文静,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