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史上,发生过一些重大的事件。这些重大事件的意义超过各种一般性的事件的总和,具有革命的性质,深远地影响着后来的进化方向。脊椎动物登上历史舞台之后,第一次这样的革命就是颌的起源。颌的起源由较早期的动物向较晚期的动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其结构由具有一种功能向具有另一种功能转变来完成的。...
在中国澄江动物群中的最早脊椎动物被发现之前,美国科罗拉多州奥陶纪淡水沉积岩中发现的具有骨质结构的鳞片化石一直是最早的脊椎动物的遗迹。莫氏鱼英格兰志留纪中期的海相沉积物中发现了更完整的早期脊椎动物化石,它们代表了一些样子像鱼的非常原始的脊椎动物:身体细长呈管状;没有上下颌,只在身体的前端有一个...
脊椎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它们组成了动物界脊索动物门中的一个亚门--脊椎动物亚门。脊椎动物骨骼模式图脊椎动物体内有一条由一串脊椎骨连接而成的脊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脊梁骨,它起着支撑身体的作用;脊柱前方有发达的头骨,它与脊柱一起,连同从脊椎骨两侧伸出的肋骨,以及在鱼形脊椎动物中具有的与脊...
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地球上各大陆的轮廓以及地层和古生物学方面的资料,提出了大陆漂移的理论,认为从石炭纪末到三叠纪这一相当长的时间段里,至少现在主要位于南半球的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南极大陆以及印度次大陆这几个大陆块曾经是一个整体。他把这个正块的大陆称为冈瓦纳古大陆。从侏罗纪开始,这个...
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太阳,蜜蜂要采花蜜,病菌也要有宿主。地球上任何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环境,必须与环境相互协调。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生活资源、生长条件和繁殖场所。生物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环境,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才能够平衡地发展。生物的种类很多,要求的环境也千差万别。环境条件处处不同,资源...
地球上所有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共同特征,对这种现象的通常解释是它们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例如,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毛发,这是因为诸如绵羊、狮子、海豚、人类以及蝙蝠等都是从一个有毛发的动物物种进化来的。因为当这个共同的祖先出现时,毛发已经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了。再如,上面提到的绵羊、...
建在法兰克福市的森根堡自然博物馆是德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流博物馆之一。森根堡塑像1763年,以德国著名的医生和大慈善家森根堡先生的遗产建立了森根堡基金会,用来促进科学的发展。1815年,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歌德回他的出生地法兰克福探访时参观了森根堡基金会并首先提出创建森根堡自...
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大绝灭是生物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迷,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来试图解释其原因,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定论。较为流行的的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灾难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但是这一理论并不完善。因为恐龙是当时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其丰富的多样性更是表现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
广袤的深海中,一定存在着很多人类目前不得而知的秘密,这也吸引了很多科学家的持续关注。4月3日消息,据媒体报道,科学家在日本南部拍摄到蜗牛鱼(Snailfish),他们在日本南部伊豆小笠原海沟,也是海底8336米处,使用名为“着陆”的自动机器拍摄到这种蜗牛鱼。蜗牛鱼是吸食动物,以海沟中微小甲壳类动物为食。它们目前...
每当人们谈起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时,一般都会想到恐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人类和海底动物在恐龙面前会是什么情景。恐龙也有分种类的,例如能在空中飞的翼龙就有不少种,能在水中游的鱼龙也有很多种,更不用说生存在陆地上的恐龙了,那更是数不胜数。那么在这么多种类的恐龙里,哪种又是最大的呢?很多考古学家因为骨架的不完整...
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大象,而海洋里最大的动物则是鲸。也许是因为,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得多,所以鲸也比大象大许多倍,或许这可以称之为尺度效应。因此,鲸类也是现在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地球上属于鲸目的动物有90多种,实在是一个宠大的家族。但是所谓鲸鱼,事实上并非真正的鱼,而是一种鱼形的脊椎动物,隶属于哺乳...
浩瀚、咆哮、富饶的南大洋是世界著名的海上牧场,它孕育着数量惊人的海洋生物,除企鹅和海豹等大型生物外,鲸更是出类拔萃者。蓝鲸是南极最大的哺乳动物,也是世界兽类之最。南大洋中鲸的数量和捕获量均占世界各大洋的首位。现存量100万头左右。每当南极的盛夏来临,南半球的巨鲸纷纷南下,使南大洋成为鲸的世界。...
南大洋的鱼类总共有100多种,而世界其他大洋的鱼类多达2000余种,相比之下,南大洋的鱼类显得稀少,特别是近表层鱼类更为缺乏。过去人们对南极的鱼类重视不够,研究不深,了解甚少。随着人们对南大洋认识的加深,南大洋的鱼类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南极鳕鱼抗冻蛋白的发现,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从而促进了对南极...
南极磷虾是生活在南大洋中的一种甲壳类浮游动物,个体不大,体长一般3~5厘米。但是蕴藏量却十分惊人,约4~6亿吨,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有50亿吨。它在南大洋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海豹、鲸和企鹅的食物,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磷虾发育过程磷虾的生活史是相当有趣的。磷虾的卵排到水里后,在其孵化前,不断下沉...
南极大陆生物稀少,然而,围绕南极大陆的海洋--南大洋,却是一个生机盎然的生物世界。特别是南极辐合带附近的水域,生物更加稠密。南大洋过去曾称为南极洋或南冰洋,它的北界为南极幅合带--水温、盐度急剧变化的界限,位于南纬48o~62o之间,这条线也是南大洋冰缘平均分布的界线。南大洋的面积为7500万平方公里,是...
所谓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的弱肉强食、互相依存的食物关系,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啃泥底”,就生动而形象地比喻了这种相依为命的食物链关系。南大洋食物链的最初一环是浮游植物,主要是硅藻,这和世界其他海洋的情形一样。浮游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有机物,即把太阳能转...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转基因工程组的科学家们,在朱作言院士的领导下,将草鱼的生长激素基因注入鲤鱼的受精卵,培育出一种带有草鱼生长激素基因的转基因鲤鱼F1代和另一种具有草鱼生长激素基因的转基因三倍体鲤鱼“吉鲤”。转基因鲤鱼F1代是由黄河鲤和草鱼生长激素基因组成的转“全鱼”基因鱼,它150天可长至120...
早在“克隆羊”出生的15年前,即1982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培育出一尾“克隆鱼”。这是一尾采用鲫鱼的体细胞核移植克隆技术培育成功的世界上第一尾“克隆鱼”。这尾鲫鱼曾在世上生活了两年,后来由于饲养不慎而夭折。我国“克隆鱼”技术与15年后英国的“克隆羊”的关键技术—体细胞核移植克隆技术,在技术的突破性和...
鱼类的寿命差别很大,少则一周岁,长则百年以上。关于长寿的鱼,多为传说,但查无实据,如欧洲的博物史中曾记载着150岁的鲤鱼,和267岁的狗鱼,但许多科学家提出了许多疑问,认为年龄的判断有误。通常冷水性鱼类寿命较长,而热带鱼类寿命很短,鲟鱼类50-60岁是很常见的,人工饲养的金鱼有活17年的记录。...
海洋鱼类由于水面宽阔,鱼类种类繁多。生活着许多大型鱼类,而淡水水域中,由于种种原因,通常难得见到百斤以上的鱼。在现生鱼类中,最大个体应属于鲨鱼类中的鲸鲨、姥鲨、真鲨等凶猛鱼类。据说,最大的鲸鲨长可达20米,体重可达20吨。姥鲨比鲸鲨稍为小一些,长也在15米以上。在茫茫的大洋中,常常可以见到成群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