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水中的鱼类和软体动物,都会对水体环境变化作出相应的行为反映。因此,被环境专家用来作为监测水质污染的“天然监测器”。狗鱼的嗅觉非常灵敏,对水中的有害物质和气体反应十分迅速,在正常情况下,狗鱼会发出每分钟400-800次振荡的脉冲信号。一旦水中出现有毒物质,狗鱼发出的脉冲信号就会产生相应的爆裂声,...
在云南腾冲,有一条秀丽而神秘的槟榔江,两岸是一望无际的原始丛林,江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鱼。因鱼头特别大而取名“大头鱼”,也有人因见其头呈扁形,胸宽平而常贴于江底石缝之中,又称之为:石扁鱼、石贴子、老虎鱼、刺古头等。每当春夏之交,雨季来临,江水上涨,水漫两岸的丛林,此时大头鱼便从水中沿着树干往上...
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有一种鲇鱼,专门诱捕岸上的老鼠。这种鲇鱼白天休息,夜间四处觅食。当它游近岸边,便将尾巴露出水面,一动不动地靠在岸边,发出阵阵腥味引诱夜间外出觅食的老鼠。狡猾的老鼠见到浮在水面上的鱼尾巴,并不立即咬食,而是先用前爪去拨动几下,此时鲇鱼仍然一动不动,让老鼠误认为是死鱼。老鼠见鲇鱼不...
在封建社会,每逢清明,安徽泾县名贵土特产—琴鱼茶与竹笋,一并作为贡品而著名。琴鱼产于泾县琴溪桥上下不足5000米山溪之中。据县志记载“琴鱼,鱼不满寸,龙须果腹,三月三日出,余无……味道鲜美,用以佐茶,亦为特产”。每年清明前后,人们用竹篓在琴溪滩头张捕,烧盐开水(伴有茴香、茶叶、食糖等佐料)炝熟,用炭...
江西九江产的庐山石鱼和湖北阳新产的春鱼、安徽东至产的麦鱼自古以来,均为上贡宫廷的珍品“贡鱼”,以其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而驰名中外。石鱼、春鱼和麦鱼均为体细长,一般长仅20-30毫米,体色灰白,前部浑圆,后部侧扁,汛期短,产量少,为慕名求者之奇物。石鱼、春鱼和麦鱼实则都是栉鰕虎鱼的幼鱼。石鱼产于沙...
鱼儿依赖鳃呼吸溶解于水中的氧,因而鱼儿离不开水,一旦离开水就会很快死亡。通常鳃孔大的种类比鳃孔小的种类死得快。但有少数鱼类,它们离开水能生活很长时间,因为这些鱼除了鳃作为主要呼吸器官外,另有副呼吸器官辅助呼吸,因而能离开水而不死。众所周知,攀鲈、斗鱼、乌鳢、胡子鲶等鱼类可以离开水很长时间而不...
在我国青藏高原上,生活着两类高原特有鱼—裂腹鱼类和条鳅鱼类。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它们都有着独特的外部与内部的结构,以适应其生存环境。裂腹鱼裂腹鱼类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经济鱼类。体型一般较长,有较强的游泳能力,以克服流水的冲击。它们腹腔内黑色的腹腔膜,能阻挡外界强烈的紫外线,以免损伤内脏。由于严...
“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了不象样”这是四川渔民对中华鲟、白鲟、胭脂鱼的形象化描述。四川渔民俗称中华鲟为腊子,白鲟为象鼻鱼,而胭脂鱼为黄排。谚语形容中华鲟与白鲟个体的巨大,中华鲟个体则可达千斤,而白鲟更为巨大,可达万斤之重。胭脂鱼从小到大,体形与体色变化很大,似乎成了另一种鱼。施氏鲟鲟鱼类是一...
中国是世界上养鱼最早的国家,也是最早饲养观赏鱼的国家。早在春秋时代,曾有人在湖北鄂州一带发现长江中有花纹鱼群游戏水,可以作为观赏鱼饲养。但一千多年来,中国观赏鱼的品种一直是围绕着金鱼的品种变化而发展。虽然也有一些名贵鱼品在我国培育成功或饲养,如锦鲤、唐鱼、斗鱼、食蚊鱼等,但都规模不大或流传区域极...
金鱼是世界上最早开发的观赏鱼,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观赏鱼之一。金鱼原产于中国,最早发现其观赏价值而饲养可追溯到宋朝初年,人们在天然水体中发现野生的红鲫鱼,将其移入鱼池中饲养,使其繁殖后代,并开始选种和培育,经历了近八百年的时间,通过池养、盆(缸)养等阶段,逐渐家化成为现代品种繁多的金鱼家族。金...
金丝鱼俗称红尾鱼、白云金丝鱼、邓鱼。为鲤科的一种小型鱼类,最大个体长仅40毫米左右,仅分布于我国广州白云山一带山区小溪流中。目前野生种群已绝迹。在东南亚地区的观赏鱼市场上有人工繁殖、饲养的个体。唐鱼以其体色鲜艳而著名,体两侧从鳃孔上角至尾柄基部各有一条金黄色条纹,体两侧上半部和条纹之下有许多黑...
这是一大群生活于热带、亚热带山涧、小河溪鱼类,个体虽小,但色彩艳丽。体长在100毫米以下,多数为50-70毫米。这些鱼类性情温和,喜流水,对水质要求严格,饲养水温为10-28℃。以水生昆虫为食,少数种类为杂食性。饲养时要求水族箱底质为砾石,不宜多植水草。性成熟年龄多数为1冬龄。当前已饲养的观赏鱼主要有丹亚...
胭脂鱼俗称紫扁鱼、玉环鱼、黄排、木叶盘、火烧鳊、红鱼。胭脂鱼的体色随其发育生长而变化。仔鱼阶段(体长25毫米以下)体呈灰白色;幼鱼阶段(体长30-80毫米)体呈褐色,体侧各有3条褐黑色横条纹,鳍呈淡红色,并杂有黑斑点。成熟个体的体为胭脂红色,体中线各有一猩红纵条,各鳍均淡红色。胭脂鱼幼鱼游动文静,十...
犁头鳅又名燕鱼、石扒子、牛尾巴、长尾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为一种栖息于山涧溪河水流湍急的石头滩上的底栖性小型鱼类。生活时,胸、腹鳍平展,吸附于石块上以免被水冲走。以固生藻类为食。对水质、溶氧量要求极高。生殖季节为4月中旬至6月初。...
华鳈又名石鲫、花鲫、山鲤子。小鳈又名黑线铅笔鱼。黑鳍鳈又名花花媳妇、花花鱼。鳈属鱼类均为小型鱼类。华鳈长可达200毫米,黑鳍鳈长约60-110毫米,而小鳈仅50-80毫米。鳈属鱼类栖息于水质澄清的流水或静水中。喜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昆虫,亦食少量甲壳类、贝壳类、藻类及植物碎屑。体质健壮,性情温和,喜群游...
彩虹光唇鱼俗称花连、大鲮、灰鲮、什开依、什央、花腰鱼、五杠鲮、火烧鲮、阿肚鲮、花榄鱼、花鱼、花鲮。彩虹光唇鱼为一群栖息于南方山区江河中下层鱼类。个体比较小,体长不超过150毫米。体侧有5条横黄色横宽带,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它倚着生藻类为食。体长约100毫米的个体即达性成熟。每年2-5月为繁殖季节。彩...
线足鲈又名毛足鲈,俗称大飞船、印度飞鱼、大核桃、三星曼龙鱼。线足鲈的身体中央与尾鳍根部处和眼球之间都黑点,故在观赏鱼界被称为“三星曼龙”。体色艳丽,尤其是生殖季节的雄鱼,更为美丽。这种鱼在自然环境中栖息于池塘、沟渠静水环境,分布区自然条件差,故适应性强,体质强健。一般水温在26℃左右,水质呈中...
长薄鳅俗称花泥鳅、花鳅、花鱼。体色浅灰褐色,鳍黄褐色,体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因其为栖息于江河的底层鱼类,故对水质和溶氧量要求较高。性凶猛,以小鱼为食。一般个体重1.0-1.5千克,最大可达2.5-3.0千克。长薄鳅分布于长江上游,尤以长江三峡峡区各支流为多。与长薄鳅相近的许多种鳅科鱼...
月鳢俗称山斑鱼、七星鱼、点称鱼、山花鱼、黑鱼、乌鱼、乌棒、鲈鳢。身体有7-9条“八”形黑色横带,尖端向前,尾鳍基有一个黑色眼斑,眼斑周围为珠色亮圈,体侧及鳍上尚有许多珠色亮点,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颇为艳丽。月鳢适应性强,生存水温1-38℃,摄食水温为12-32℃,最佳生长水温为15-25℃。喜阴暗,爱打洞...
河鲀俗称:艇鲅鱼、气泡鱼、鲀鱼、辣头鱼、鸡抱鱼、吹肚鱼、鲃鱼等。河鲀身体呈椭圆形,口小,门齿成板状,鳞成小刺状。其鱼鳞非常发达,当遇到外敌或惊吓时,便迅速对鳔进行充气,使腹部迅速膨胀,整个身体呈球状而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此自卫。河鲀以其独特的体型和生活方式被作为观赏鱼类饲养。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