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眠是指生物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状态,伴有代谢活动的明显降低。休眠分为两种类型,即冬眠和夏眠,但不包括动物的日周期的生理睡眠。休眠在多数情况下是季节性的,许多动物借越冬休眠以避严寒,在低纬度干旱区动物借夏眠度过酷暑。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既影响生物的生理活动,又影响生物的食源,因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物各自...
海洋中的一些天竺鲷种类和海鲶也是衔卵于口中哺育。天竺鲷的护幼一般由雄鱼担任,也有由雌鱼衔卵的,这些鱼的卵的卵膜上有丝状突起,彼此紧密地聚成一团。海鲶有着一张大嘴,口腔很大,两侧可以凸出,能适应含卵孵化。雄鱼将受精卵含在口内孵化,孵化期约为70天。幼鱼不但能在雄性亲鱼口中完全长成,而且还能在达到有足...
许多鱼类在产卵以后有护幼的习性。凡是具有护幼习性的鱼类,大抵要筑巢产卵。由于这些鱼类每年产卵的数量比较少,少则数粒最多也仅数千粒。亲体的护幼行为,对卵和幼鱼的发育成活和避免被敌害猎食,都有积极的意义。在卵和鱼苗附近护幼的亲鱼,不但要守护着卵或幼苗,驱赶侵犯的敌害,有的还要不断清除巢内杂物,或激起...
大部分鱼类在繁殖时,将卵排出体外,前代对后代就已经尽了自己的责任,至于能否成活和安全地生长、发育,只有听其自然。往往这种生殖方式,只有依赖于产大量的卵,数十万、数百万、甚至上亿粒卵,以确保其中一些卵能受精、孵化、发育,直至长成,使种群得到继续繁殖,但有些种类,通常一尾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里,只能产...
不少鱼类在生殖期间,为了获得满意的配偶、取悦于配偶和保护鱼巢,变得非常好斗。泰国的暹罗博鱼以其好斗而最为著名。雄性个体在生殖期间,变得和斗鸡一样。这种鱼在静止状态时,颜色比较暗,当把两尾雄鱼同置一处时,或把一尾雄鱼放在镜子前面,使它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它会立即将鳍竖起,并使鳍和全身放出带着眩惑样...
海产鱼类的求爱行为见之很少,但在海龙(又称杨枝鱼)、海马的生殖过程,有一套复杂的求爱活动。在生殖行为开始前,雌雄鱼各把头和肩向前,并作垂直游泳。之后,两尾亲鱼渐渐接近,当两鱼快要接触时,雄鱼将身体弯曲以表示求爱,并用吻部抚擦雌鱼。雄鱼的情绪表现为强烈兴奋,全身作螺旋状的蠕动,不断用吻部摩擦雌鱼的...
斗鱼在生殖时期,雄鱼体色非常艳丽,并有一套求婚和筑巢的过程。产卵前,雄鱼先选择一处水面平静避风的地方,由口吸空气和吐粘液形成小泡,无数小泡粘附在一起,形成一个表面隆起或略平扁的浮巢。当巢筑成后,雄鱼开始向雌鱼求婚,美丽的雄鱼在雌鱼的周围不停地游来游去,尽量把美丽的鳍舒展开,口也张得很大,鳃膜...
鱼类和其它脊椎动物一样,在生殖季节,当雌雄亲鱼进入产卵场后,往往有一个发情、求爱的过程,尤其是雄鱼,当它接近雌鱼时,必然会作出各种求爱动作,但不同的种类,求爱的方式,求爱动作的复杂程度有很大的差异。有的雄鱼在求爱时仅仅游泳于雌鱼的周围,并表示出各种性的兴奋状态;也有的做出各种近似于鸟类一样的滑稽...
半洄游鱼类是指淡水鱼类在淡水水域中从一种类型的水体到另一种类型的水体,以及栖居在浅海区或咸淡水区的鱼类进入江河的洄游。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江湖半洄游和河口干流半洄游。我国著名的四大家鱼草鱼、青鱼、鲢、鳙等都是半洄游鱼类。这些鱼类平时在江河干流的附属湖泊中摄食肥育,繁殖季节结群逆...
中华鲟是我国著名的溯河洄游产卵鱼类。中华鲟在我国黄河、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尤以长江口附近为最多。每年4-6月由海洋入江作溯河生殖洄游。9-11月到达长江上游产卵。产卵后亲鱼降河入海;幼鱼在河川浅水处生活,翌年6-7月进入河口区并出海生长。鲥鱼也是我国著名的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平时分散栖息在黄海、东海和南...
七鳃鳗是溯河鱼类的另一类型例子,它们的产卵习性很特别。性成熟的七鳃鳗在春末夏初开始溯河。它们在溯河洄游的旅途中,常常利用吸盘状的大口,吸附在与它们一同方向旅行的大鱼身上,一路向上溯行,一边吸食所附大鱼的肉。七鳃鳗和鲑一样,在生殖期间身体颜色也起变化,雌雄的外观有明显的不同。产卵场选择在清澄而浅的...
大麻哈鱼是我国著名的鲑鱼。平时生活在太平洋350N以北的海域。在海洋里生活3-5年,每年秋季成群渡过鄂霍茨克海,绕过库页岛,进入黑龙江、绥芬河和图门江等水系。9月上旬可以到达乌苏里江口。大麻哈鱼上溯游泳速度极快,每昼夜可达30-50公里。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抵达产卵场,行程约为1500公里。产卵后亲鱼即死亡。翌年春...
一些在海洋中生活成长,性成熟后由海洋进入江河到淡水中生殖的鱼类。经过定时的、远距离的、大规模的溯河产卵洄游。以鲑科和鲱科的一些鱼类为典型代表,它们在海中觅食生长,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性成熟的个体,在海洋中集群进行长距离洄游,经河口溯河进入淡水,在河川中产卵生殖后代。这一类最著名的例子是七鳃鳗、鲟...
由于经济上的重要和由于定期出现,对大西洋鲱鱼洄游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因此对这种鱼的洄游规律的认识比较充分。在从前的许多著作中,确实也传记过有趣、并带有宗教色彩的事例。英国学者皮纳脱先生在传记中记着:“我们如果把鲱那样具有偏爱的洄游,从精神的眼光来看,我们也许会带着敬仰和畏惮,想起那伟大的力量...
海洋的水面十分辽阔,深浅的差距也非常巨大。虽然每一种鱼类在海洋中有它一定的地理分布,但为了寻找比较集中的食物,探求适宜的产卵和越冬场所,或多或少总是经常在活动,并作长距离的运动。这种行动很少是分散的,每年在某一季节中定期出现,形成典型的洄游。那些生活在外海表层的大洋性鱼类,差不多每年不停地在洄游...
鱼类的洄游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一般运动截然不同。一般的运动都是条件反射运动,常是由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运动。洄游则是一些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的特点的水平移动。洄游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洄游是长期以来鱼类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结...
趋性是指在单向的环境刺激下,动物的定向行动反应。例如鱼类的向光行动(称正趋光性)或背光行动(称负趋光性)。趋性属于定型反应,是本能行为中最简单的一种。鱼类的觅食行为虽然也是一种定向行动反应,但复杂的觅食行为夹杂着大量的习得成分,因而不被视为趋性行为。趋性要求有关动物具有感受性和反应性,因而趋...
有些鱼类除了具有保护意义的保护色外,其体态形状也变得与周围的环境极相似,变为一种真正的拟态,这样更有利于保护自己的安全和捕食。例如杨枝鱼不但形状和颜色,甚至缓慢摇摆的动作都和周围的水藻极相似。栖息在南太平洋的叶海马有完善的拟态,身体的轮廓具有很多棘状或膜状的突起,有些突起变为叶状的扁平体,在水中...
以上两节所介绍的防御行为均指鱼类个体所采取的行动,防御行为还可以是社群行为。群居也是一种防御方式。鱼类常聚集成大群,当遇到捕食者时,鱼群中虽有一部分个体被捕食去,但这样被捕食去的个体总数却少于分散状态下被捕食的个体数的总和。而且捕食者不容易在大鱼群中轻易追逐一个目标。此外,集群生活的鱼群中,任何...
次生防御行为主要表现为5种形式,包括:1、退避:退避是最常见、最基本的次生防御行为。任何鱼类在遇到危险时首先的反应是退避,有的小鱼游入石隙中,有的进入水草丛中。海马和杨枝鱼停留在水草中。单角鲀为避敌害,常躲入鳗草、海藻间,将头朝下,口贴底质,鳍在水中活动,细长的身体,配合正在波动的鳍和绿色的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