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本有防御行为有3种形式,包括:1、隐伏生活:生活在洞穴或缝隙中,如胡子鮎白天隐藏于水体底层阴暗处和洞穴中;黄鳝日间喜藏在浑浊的泥质水底的洞穴中;鮟鱇隐伏在海底泥沙中;瞻星鱼则将身体深埋在沙中,仅把小而活动的眼睛露在外面,从上面看,口裂好像一条沙面上的裂缝,当它静止在砂中时,很难发现它的存在...
在鱼类生活环境中有各种影响其生存的理化因素,存在着不同的动植物。为了生存,并得以繁衍后代,鱼类不仅要有猎取食物的本领,并且演化出许多机制以抵御不良理化因素和其他个体的侵害。几乎所有防御机制都有行为成分。防御的对象常为同种或异种的动物个体,如求偶时雄性个体抵御其它雄性个体的攻击猎物抵抗捕食者的攻击...
任何动物,为了生存,就得取食、御敌。攻击和防御是一组相互依存,成对存在的行为。动物为了伤害或吓退同种或异种个体就必须发动攻击行为。相反,为了减少自身或其种族被外界不利环境因素以及其它同种或异种个体所伤害而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防御措施。有攻击者就有防御者,这两种行为常常是成对地在不同个体上表现出...
有些鱼类的颜色,在幼鱼到成鱼随个体发育阶段和栖息环境不同有显著的不同。如胭脂鱼,幼鱼期体呈灰褐色,身体两侧有3条黑色宽横纹,各鳍为淡红色,其上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深黑色斑点。随着个体的发育,至第二年,体侧的3条黑色宽横纹逐渐模糊,体侧为淡红色底上布满大小不等的深黑色斑点。至性成熟个体,身体为黄褐色,粉...
无论是物种多样性还是遗传多样性,都是寓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之中。我国地大物博,生态系统多样,仅湖泊生态系统就可划分为5个不同的湖区类型,生物区系结构复杂,不同自然地理区的不同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许多名贵水产品或为一个种,或为一个地方物种,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一些特殊的生态系...
物种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组成的基本单元,因此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决定因素。在一个淡水生态系统中,有作为生产者的浮游植物(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其它大型植物,也有作为消费者的各种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还有大量主要作为分解者的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在生态系...
由种内个体异质性表现出来的遗传多型性,应该是生物多样性重要内容之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生物学家就认识到一个物种是以包含有大量变异个体的种群形式存在,而且一个物种往往又包含有若干个不同的地理种群或生态种群,这些种群之间在遗传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遗传多样性的...
1980年曹文宣院士在中国鱼类学会学术年会上对区系复合体的概念提出质疑,认为它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应予以摈弃。1998年刘焕章博士等在《动物分类学报》上发表“中国淡水鱼类的分布格局与东亚淡水鱼类的起源演化”论文中指出:中国淡水鱼类在各地都是以鲤科鱼类为主,因此,鲤科鱼类的起源演化规律反映了东亚淡水鱼...
尼可尔斯基在《黑龙江流域鱼类》(1960)中提出了区系复合体概念。动物区系复合体是指有共同地理起源、发育于同一地理带内并与该带的生物条件和非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在一特定时间内发生的一群动物(鱼类)。根据此概念将黑龙江流域的鱼类区系分为6种区系复合体,即中国平原复合体,古代第3纪复合体、北方平原复合体、北方山区...
动物的地理分布区系划分,历来为鱼类学家关心的中心议题之一,划分方法各抒已见,较有影响的划分方法在此仅介绍三种。张春霖先生于1954年9月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中国淡水鱼类的分布”一文,认为中国淡水鱼类区域的划分与陆生动物、植物不完全相同,应分为黑龙江、西北高原、江河平原、东洋区和怒澜区等五区较合理,...
我国幅员辽阔,地处古北动物地理区的东南部和东洋动物地理区的北部,是唯一跨越世界六大动物地理区中两个主要地区的国家。我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端,地质历史古老,地球地质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印度版块与欧亚版块的相撞、青藏高原的隆起等都与我国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动物区系与地理地史方面的特点使我国及其周...
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统计结果差异较大。据最近出版的《中国脊椎动物大全》和正在编印的《中国动物志》粗略统计,分布在中国的淡水(包括沿海河口)的鱼类共有1050种,分属于18目52科294属。其中纯淡水鱼类967种,海河洄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68种。在这一千另五十种鱼类中,大体可分属下列四大类:圆口类七鳃鳗...
我们对中国淡水鱼类的认识经历了二千多年的从感性到理性,又返回实际,再提高认识的不断认知和总结过程。中国鱼类的研究的历史,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比目鱼第一时期是从古代原始社会至1700年其间,在这一时期人们对生物的认识是不符合科学的。古代儒者,看得自己非凡高明,样样都懂得,所谓博闻强记,多识鸟兽草木...
地球的形成已有46亿年的历史。最初,地球表面并没有生命。随着地球的发育、变迁,地球表面的某些物质经过一段漫长的化学进行阶段,由无机物质分化发展产生非细胞结构的蛋白体小块,随着地球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大约在35亿年以前,物质化学进化到一定水平,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就转化为生命物质。这些原始生命又经过漫长的...
鱼,相伴人类走过了五千多年历程,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食品与观赏宠物,但人们对什么动物是“鱼”?鱼的定义应如何下,却知者甚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鱼所下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白鳍豚——鲸鱼近五亿年前,地球上生命历程进程中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出现了最早的鱼形...
衣物存放在家里,一不小心就会遭到虫蛀。最糟糕的是羊毛衫、毛呢大衣、贵重西装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蛀害,使人烦恼、惊慌不已,真是束手无策,因此迫切需要知道解决的方法。借此机会,就将这类最烦人的衣服常见蛀虫介绍给读者,以便识虫、防虫和治虫。(1)浑身长刺的皮蠹幼虫。家家户户若羊毛、羽毛、毛呢衣服内出现蛀...
俗称泥蛉和鱼蛉,世界已知不足300种,多见于溪流附近或其它凉爽、潮湿的环境中,取食花蜜和软体昆虫。幼虫水生,出现于湖泊和溪流中,捕食小型的水生动物。广翅目幼虫可作为鱼类饲料。[识别要点]头部前口式(口器位于头的前端并向前伸,使头部的纵轴与身体的纵轴成一钝角或几乎平行,这种头部类型就叫前口式)。咀嚼...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章鱼和其他类似的生物是有知觉的。伦敦政经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动物感知与福利博士后研究员希瑟·布朗宁(Heather Browning)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章鱼的思维可能与人类的思维截然不同,但只有试着从它们的角度看世界,我们才能够找出什么对它们有利,从而保障它们的福利。”勃朗宁正在伦...
BBC纪录片《蓝色星球2》(Blue Planet II)制作团队说,在海上拍摄期间,几乎很少有看不到塑料的时候。该片第三集集中介绍塑料如何影响海洋生物。制作助理莎拉·康纳尔(Sarah Conner)告诉BBC,几乎每一次下潜,我都能发现某种塑料,有时候是塑料渔线,有时候是糖果包装,有时候是塑料瓶。“乘船行驶在开阔的海面,如果看到...
2016年5月19日,《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课题组卢静等与英国牛津大学同行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借助高精度CT扫描技术,他们对4.1亿前的晨晓弥曼鱼脑颅结构进行了重新研究,揭示了弥曼鱼内颅具有典型的辐鳍鱼类特征,如侧颅管与喷水管,为解开辐鳍鱼类起源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