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黄麂学名Muntiacus atherodes,外文名Bornean Yellow Muntjac、Bornean Yellow Muntjack,近年来才被承认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它的鹿角的长度只有7厘米,比普通麂小。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9年名录 ver 3.1——低危(LC)。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小麂(学名:Muntiacus reevesi)外文名Chinese Muntjak、Formosan Reeves' Muntjac、Reeve’s Muntjac、Reeves's Muntjac,有3个亚种,是一种小型的鹿科动物。小麂的活动规律和赤麂相似,是昼间活动的动物,同时也以晨曦和傍晚的活动最为频繁,故在这段时间里呼声较多,其叫声虽似犬吠,但音调较高。小麂觅食活动时...
赤麂(jǐ)(学名:Muntiacus muntjak)外文名Bornean Red Muntjac,有17个亚种,为麂类中体形最大一种。赤麂常出没在森林四周,尤以早、晚活动最频繁,白昼活动较少,从10点到下午2点极少听见其叫声,此时常隐蔽在密林或草丛中,不易被人发现,如有出来觅食,行动也非常谨慎小心,走得很慢,脚步又轻,不大发出其他兽走动...
菲氏麂(学名:Muntiacus feae)外文名Fea's Muntjac、Forest muntjac,无亚种。菲氏麂多单独活动,受惊后常游过溪流逃往彼岸林中隐蔽。当被掠食者惊吓时,菲氏麂个体会发出吠声,可能是为了提醒同类注意危险,或者让掠食者知道它已经被发现。杂食动物,多以耐阴性草本植物及灌木嫩叶为食,喜食青苔和蕨类植物。以草本植...
黇鹿(学名:Dama dama)外文名Fallow Deer,有2个亚种。发情期的公黇鹿会拓宽地盘,母黇鹿则会加入其中,种群数量最多时可达150头。喜欢群居,特别擅长奔跑。黇鹿畜群没有领土概念,但以家族为单位前往觅食。生活的区域也与其他的鹿群重叠。集群的大小根据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大多数的黇鹿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群落中,成年雌性...
波斯黇鹿学名Dama mesopotamica,外文名Mesopotamian Fallow Deer、Persian Fallow Deer,在新石器时代就已被引入到塞浦路斯。它们在多个地点,包括基罗基蒂亚等。于200年就有希腊的记载指它们将头放在前面的背上游渡地中海,由黎巴嫩及迦密山到达塞浦路斯。在希腊厄皮鲁斯的鹿也是以此方法到达科孚岛。马鹿也会在迁徙季节横...
泽鹿(学名:Rucervus duvaucelii)外文名Barasinga、Swamp Deer,有3个亚种。泽鹿为草食动物,主要以草和水生植物为食,也吃甘蔗 、芦苇和农作物。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早上及傍晚,在炎热的夏季,一天至少需要喝两次水,一次在日出后,另一次在傍晚。喜欢群居,一群鹿由13~19头组成,有些鹿群只有一头雄鹿或一头雌鹿带着幼...
鬣鹿[liè lù](学名:Rusa timorensis)英文 Javan Deer、Javan Rusa、Rusa、Rusa Deer、Sunda Sambar、Timor Deer,法文 Cerf de Timor,西班牙文 Sambar de Java,德文 Mähnenhirsch,有7个亚种。在狩猎或其他干扰不是大问题的地方,鬣鹿主要是夜行性的,晚上在空旷的地方成群结队地聚集。活动往往涉及大量夜间活动,即...
熊氏鹿(学名:Rucervus schomburgki )是产于泰国的一种鹿,是马鹿中唯一不进行迁徙的一种,这是因它们生活在泰国西南热带雨林中,这里四季植物茂盛,不进行任何迁徙就可以得到充足食物.它们一般成小群活动,每群有自己固定的活动范围,群内多雌鹿、幼鹿,成年雄鹿则离群独居。主要以植物的嫩芽,嫩枝和杂草为食,还常到多...
菲律宾水鹿(学名:Rusa alfredi)英文 Philippine Spotted Deer、Prince Alfred’s Spotted Deer、Visayan Spotted Deer,德文 Prinz-Alfred-Hirsch,无亚种。菲律宾水鹿长期以来,作为广泛分布的水鹿(Rusa unicolor)的一个不起眼且鲜为人知的区域变种,Rusa alfredi一直被忽视,直到1983年才被正式确认为一个独立的、特有...
喀拉米豚鹿(Axis calamianensis),原产于菲律宾的三种鹿之一,另一种是菲律宾棕鹿(Cervus mariannus,Rusa marianna)和菲律宾水鹿(Cervus alfredi,Rusa alfredi)。“豚”的字义指小猪,也泛指猪。喀拉米豚鹿之所以被称为 "猪鹿",是因为当它逃离危险时,会像猪一样低头冲过灌木丛,而不是像其他鹿一样跳过...
巴岛花鹿(Axis kuhlii)是印尼巴韦安岛上特有的鹿。其学名是为留念德国动物学家HeinrichKuhl。至19世纪,巴岛花鹿数量仍较多。到20世纪后半,随着原始林开始被砍伐,从1960年代至1970年代数量骤减。1969年仅存500只,1980年的估计数量为300只。但是,随着保护区的建立,据说现在数量有所增加。除了猛禽及蟒蛇外,它们只有很...
斑鹿学名Cervus axis或Axis axis,整天都很活跃,以嫩芽为食,其天敌有狼、孟加拉虎、亚洲狮等,受惊时会发出警报声。斑鹿喜欢群居,一般由成年雌性和其后代组成,一般每群可多达100只以上。全年都可繁育。从审美上说,斑鹿也许是所有丛林野生有蹄类动物中,最优雅、最美丽的。濒危情况:无危(LC)。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托吉安鹿猪(学名:Babyrousa togeanensis)外文名Togian Islands Babirusa,无亚种。托吉安鹿猪的雄性通常孤独生活,雌性和幼鹿豚组成家族群,有时多达11只一起在泥泞中进行泥浴。该物种夜间活跃,当地村民的大多数的轶事报道发生在06:00-10:00之间。该物种通过在泥泞的地方或湿地上的阴凉处休息来逃避中午的炎热,喜欢在经...
苏拉威西鹿豚(学名:Babyrousa celebensis)外文名Kalowatan,无亚种。苏拉威西鹿豚由一两个成年雌性及其后代组成的小群体,其中大多数是具有幼小动物的雌性动物。族群很少超过5只,在苏拉威西岛北部的热带雨林中,也曾经观察到多达13只组成的群体。成年雄性通常单独行动,但也有伴随雌性群体或在2-3只雄性组成的小群出现。...
毛鹿豚(学名:Babyrousa babyrussa)外文名Hairy Babirusa、Babiroussa,无亚种。毛鹿豚是昼夜性动物,主要在早晨活动。大约一半的时间都是躺着,通常是睡觉。会快速奔跑,经常在海里游泳到达近海岛屿。建造稻草巢,并在泥土中打滚。与其他野猪不同,下面的獠牙为了保持锋利,雄性毛鹿豚会在树上积极磨牙。当它们兴奋时,会...
驼鹿外文名Moose,有8个亚种,是世界上最高达的鹿。驼鹿角的叉数与年龄相关,6-8月龄时生出新角,初生的角为单枝,称为锥角。第三年分出2个叉,并在基部出现角盘。第四年分出3叉,第五年分出4-5叉,第六年以后则不再呈现规律。角的长度和重量随着叉数的增加而递增,掌状角面积的增加尤为显著。角每年脱换一次,2月中旬至3月...
毛冠鹿拉丁学名Elaphodus cephalophus,有3个亚种,为一种小型鹿。毛冠鹿栖居在山区的丘陵地带,繁茂的竹林、竹阔混交林及茅草坡等处,它们不喜欢潮湿,春天以后多在较高的山上避暑,冬天则下到低山朝阳处避寒。草食性,食性与黄麂相似,均喜食蔷薇科、百合科和杜鹃花科的植物,但黄麂喜食这类植物的种子或果实,毛冠鹿则食...
麋鹿[mí lù],外文名Pere David's Deer,是鹿科、麋鹿属唯一的鹿类动物。这种动物的历史距今约有二三百万年,历史上麋鹿共有5个物种,即双叉种、蓝田种、台湾种、晋南种、达氏种,现存者为达氏种。麋鹿是鹿类动物中较温顺的一种。据人工多年的饲养、观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发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马...
白唇鹿外文名White-lipped Deer,青藏高原特有种,无亚种,是栖息海拔最高的鹿类。白唇鹿喜欢在林间空地和林缘活动,嗅觉和听觉都非常灵敏。由于蹄子比其他鹿类宽大,适于爬山,有时甚至可以攀登裸岩峭壁,奔跑的时候足关节还发出“喀嚓、喀嚓”的响声,这也可能是相互联系的一种信号。它还善于游泳,能渡过流速湍急的宽阔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