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宽吻鼠耳蝠的栖息场所尚不十分明确。使用常频窄带的回声定位声波探测环境中的猎物。...
长尾鼠耳蝠的模式产地在福建。由 Allen(1923)依据福建标本命名,之后Ognev(1927)依据尾长略超过体长特征命名西伯利亚东部的标本为<M. longicaudatus>,Ellerman & Morrison-Scott (1951)等将后者列为长尾鼠耳蝠的一个亚种。长尾鼠耳蝠在飞行状态下发出的回声定位叫声为短调频型.叫声包括3个谐波,其中第1谐波...
越南的高颅鼠耳蝠体型变化大,因此关于该种的亚种划分有待研究。分布于中国的亚种为 <Myotis iligorensis sowerbyi>(Howell,1926)。洞栖,有时候可集大群,多者可达上千。常与其他物种共栖,如长指鼠耳蝠、小菊头蝠、中华菊头蝠、中菊头蝠等。觅食高峰期在黄昏和凌晨,通常在高空中觅食小型昆虫。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
渡濑氏鼠耳蝠以昆虫为食,尤嗜食蚊,对人类有益。 Csorba et al.(2014)对绯鼠耳蝠(<Myotis formosus>)及其近似种进行了分类厘定。党飞红等(2016)经过形态学和分子方法研究显示,国内文献原鉴定的“绯鼠耳蝠”(学名错用为<M. formosus>)其实应为渡濑氏鼠耳蝠(<M. rufoniger>)。国内分布主要集中...
大足鼠耳蝠因具有在水面捕捉鱼类作为食物的特殊习性,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常集群栖于丘陵或山区、岩洞内。秋末初冬发情,次年6月产1仔。成体一般体重20g-30g,头体长60mm-65mm,是体形较大的一种鼠耳蝠。最典型的形态特征是后足异常发达,长约20mm,相当于其它以昆虫为食的鼠耳蝠后足长度的两倍,且后足十分尖利,如同鱼...
常成群栖息在山洞中,在林间空地飞行,也会在水面上方飞行,暗示其可能以拖网方式在水中捕食鱼类。回声定位声波为典型调频,伴有1-2个谐波。在黄昏时出洞捕食夜行性昆虫。该种在2005年之前被认为是水鼠耳蝠(<Myotis daubentonii>)的一个亚种,现已成独立种。水鼠耳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
喜山鼠耳蝠常栖于阴湿通风的岩洞或隧道内,也有栖于树洞和屋檐的报道,常聚集成几十至几百只的群体。曾在水渠隧道缝隙中发现其冬眠。以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食。国内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广东、台湾。国外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各国。...
大趾鼠耳蝠夏季成群栖息于东北地区潮湿的洞穴岩壁中,冬季迁移到温暖的地方过冬。种群数量为200-2000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在中国长白山地区为常见种。大趾鼠耳蝠常发出短而宽带的调频回声定位声波,其平均峰频为54.14kHz。此类超声波适合在水体上方捕食双翅目、毛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可能偶尔也捕食鱼类。回声定位声波在...
长指鼠耳蝠曾被归入<Myotis capaccinii>,作为其中的一个亚种;但是 Ellerman等(1951)将其独立为种,Hanák等(1969)、Corbet(1978)和 Bates(1997)等学者也相继承认此观点。<M. capaccinii>主要分布于地中海一带、欧洲群岛、非洲西北部,及伊拉克、伊朗、乌兹别克斯坦等(Simmons,2005),与长指鼠耳蝠分...
东亚水鼠耳蝠常成群栖息在山洞中,在林间空地飞行,也会在水面上方飞行,暗示其可能以拖网方式在水中捕食鱼类。回声定位声波为典型调频,伴有1-2个谐波。在黄昏时出洞捕食夜行性昆虫。该种在2005年之前被认为是水鼠耳蝠(<Myotis daubentonii>)的一个亚种,现已成独立种。...
华南水鼠耳蝠为一种非常常见的蝙蝠,分布范围广泛。多采集自洞穴,包括自然山洞和有水的人工洞穴。王应祥(2003)将本种列入 <Myotis daubentonii>的亚种,Topal(1997)认为是独立种。...
中印鼠耳蝠为 Son et al.(2013)从山地鼠耳蝠(<Myotis montivagus>)独立出来的一个种。此前,山地鼠耳蝠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 Son et al.(2013)在越南和老挝采集到一些标本,通过分子和形态鉴定为中印鼠耳蝠; Wang et al.(2016)在中国的广东和江西捕...
从文献资料看,郝氏鼠耳蝠比华南水鼠耳蝠(<Myotis laniger>)稍大,但是野外鉴定时不易分开。其体型与华南水鼠耳蝠有较大的重叠。系统发育关系表明,与大掌鼠耳蝠(<M. macrotarsus>)和小巨足蝠(<M. hasseltii>)亲缘关系近。可栖息于山洞、下水道、隧道、建筑物内和桥下等,偶然也在树叶中。结小群,...
小巨足蝠隶属于 <Leuconoe>亚属,与郝氏鼠耳蝠(<Myotis horsfieldii>)特别相似,但小巨足蝠翼膜止于踝部,而郝氏鼠耳蝠翼膜止于跖骨基部;前者颅骨较后者宽,牙齿亦更强,上犬齿更长,第1前臼齿更大,上臼齿齿冠更宽,但两者的上臼齿均具鼠耳蝠属之典型特征。在泰国,雌雄混居,集小群。在红树林生境中该蝙蝠...
毛腿鼠耳蝠的分类可能有一些混乱。不同学者具有不同的分类观点,有学者提出该种与鬚鼠耳蝠(<Myotis mysticinus>)、大趾鼠耳蝠(<M. macrodactylus>)、长指鼠耳蝠(<M. capaccinii>或 <M. longipes>)有亲缘关系,但它被认为是中国的特有种,为有效种。在野外与长指鼠耳蝠(<M. longipes>)...
中华鼠耳蝠是体型较大的蝙蝠科种类之一。栖息于大岩洞中,单只或数只悬挂在岩洞顶壁。有时与大足鼠蝠组成数十或数百只的混合群。食飞虫、夜间出洞捕食,黎明前归洞。中华鼠耳蝠冬眠期短且较浅睡。10月交配,翌春胚胎发育,6月产仔,哺乳期约20天。捕食害虫而有利。粪便可入药,亦可作肥料。...
栗鼠耳蝠属于高颅鼠耳蝠组 <Myotis siligorensis>group的一种,于2011年在中国云南首次被发现并命名。常栖息在海拔较高的石灰岩山洞中,栖息地周围遍布森林和灌木。经常与其他蝙蝠种类共栖,如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小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
西南鼠耳蝠因峨眉山为其模式产地,又称峨眉鼠耳蝠或者四川鼠耳蝠,为蝙蝠科鼠耳蝠属的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江西、贵州、安徽、四川等地,主要栖息于岩洞,多与菊头蝠同居一洞。洞道深阴潮湿。捕食昆虫有益。广东标本比峨眉地模标本毛色稍浅。体毛绒细且较长,背部棕褐色,毛基色泽深暗,呈黑褐色;腹毛毛色明显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