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蟾蜍为蟾蜍科蟾蜍属的两栖动物,俗名癞蛤蟆。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等地,一般栖息于山区河流附近的杂草及灌丛中以及喜栖石下,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00至7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朝鲜。白天常隐蔽在杂草及灌丛中,多栖于石下;夜间多在19–23时或雨天出外活动觅食,行动缓慢,善爬行;觅食昆虫及其幼虫、蚯蚓等小动物...
该蟾生活于海拔350-1400m的林区,多栖息在小山溪附近的落叶间或石块上,所在山溪水的流量甚少,其两侧着生有高大乔木,环境颇为阴湿。鳞皮游蟾多匍匐在较高的小山沟附近之潮湿落叶间或石块上; 行动不敏捷,易于捕获;发出的鸣声略带颤音。 繁殖期间见到的雌蟾腹内卵已进入输卵管内,剖视雌蟾腹内有卵28-50粒,但在野外未见...
乐东蟾蜍,蟾蜍科蟾蜍属物种,生活于海拔350~900m的常绿阔叶林区内。该蟾头顶皮肤光滑,紧贴于头骨;背部散有疣粒及小刺疣,雄蟾较雌螗密集,口角向后至体侧和四肢背面之白色锥状疣特别显著;整个腹面均满布白刺疣。生活状态下,头部背面深棕色,鼓上棱及耳后腺棕黄色;上唇缘有深色斑;两眼间有褐色三角形斑;体背及四肢背...
该蟾生活于海拔1800-2100m的山区,常栖息在流溪及其两旁。所在环境为农作区,种植玉米、豌豆或荞麦等作物;林地多为核桃、松林及阔叶树木。有集群繁殖行为,雄蟾在求偶行为中具有强烈争雌现象。配对是雄蟾前肢抱握在雌蟾的腋胸部,抱对行为约2-4天,卵产在水流较缓的回水凼中,卵粒在管状胶质带内。白天或晚间均能产卵,产卵...
2006年所发表的两栖类系统发生学研究将原本的蟾蜍属(Bufo)重新调整,其中的黑框蟾蜍归类于新设的一属Duttaphrynus ,学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但在IUCN红色名录上则仍沿用较普遍的旧名Bufo melanostictus。蟾蜍不受人待见主要是因为它长得麻麻赖赖的,这容易引起人感官上的不适,这导致了人们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