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脸鼠鸟(学名:Urocolius indicus)外文名Red-faced Mousebird,社会性强,喜群居,很贪食,食植物的花,芽和果实,也吃昆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濒危物种——低危(LC)。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蓝枕鼠鸟(学名:Urocolius macrourus)外文名Blue-naped Mousebird,有3个亚种。蓝枕鼠鸟一般拍翅作短距离的水平飞行,有时也会滑翔。常攀到高处巡视周围的植物,主食绿叶,也吃花蜜、果实和种子,它们十分贪婪,食量大而消化慢,因此长将腹部胀成鼓鼓的壶状,所以它们习惯将两腿张成与肩同宽,“挂”在树上。这种鸟类时常...
白背鼠鸟(学名:Colius colius)外文名white-backed mousebird,有2个亚种。白背鼠鸟喜群居生活,主食绿叶,也吃花蜜、果实和种子,它们十分贪婪,食量大而消化慢,因此长将腹部胀成鼓鼓的壶状,所以它们习惯将两腿张成与肩同宽,“挂”在树上,酷似啄木鸟。每年白背鼠鸟交配后,一对情侣会用破旧的树枝、树叶和草筑巢。每...
红背鼠鸟(学名:Colius castanotus)外文名Red-backed Mousebird,同所有鼠鸟一样,它们非常喜欢群居,并相互合作。主食绿叶和芽,也吃花蜜、果实和种子,它们十分贪婪,食量大而消化慢,因此长将腹部胀成鼓鼓的壶状,所以它们习惯将两腿张成与肩同宽,“挂”在树上。鼠鸟的巢为露天碗状结构,巢材为细枝,筑于离地面数米高...
斑鼠鸟学名Colius striatus,外文名Speckeled Mousebird,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濒危物种——低危(LC)。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白头鼠鸟学名Colius leucocephalus,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濒危物种——低危(LC)。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尼泊尔鼠耳蝠体较较小,前臂长34-36.9mm。耳壳内侧边缘呈弧形,外侧基部1/4处有明显缺刻,缺刻下具凸起叶,几乎与缺刻成直角。耳屏狭长柳叶形,约超过耳长之半,耳屏基部有一个明显凹口(缺刻),其下方有一个三角形小凸叶。胫骨长14mm左右,约为后足长之2倍。距较细而短,尾末端稍伸出股间膜后缘。头骨吻部微向上翘,颅基长...
目前宽吻鼠耳蝠的栖息场所尚不十分明确。使用常频窄带的回声定位声波探测环境中的猎物。...
长尾鼠耳蝠的模式产地在福建。由 Allen(1923)依据福建标本命名,之后Ognev(1927)依据尾长略超过体长特征命名西伯利亚东部的标本为<M. longicaudatus>,Ellerman & Morrison-Scott (1951)等将后者列为长尾鼠耳蝠的一个亚种。长尾鼠耳蝠在飞行状态下发出的回声定位叫声为短调频型.叫声包括3个谐波,其中第1谐波...
越南的高颅鼠耳蝠体型变化大,因此关于该种的亚种划分有待研究。分布于中国的亚种为 <Myotis iligorensis sowerbyi>(Howell,1926)。洞栖,有时候可集大群,多者可达上千。常与其他物种共栖,如长指鼠耳蝠、小菊头蝠、中华菊头蝠、中菊头蝠等。觅食高峰期在黄昏和凌晨,通常在高空中觅食小型昆虫。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
渡濑氏鼠耳蝠以昆虫为食,尤嗜食蚊,对人类有益。 Csorba et al.(2014)对绯鼠耳蝠(<Myotis formosus>)及其近似种进行了分类厘定。党飞红等(2016)经过形态学和分子方法研究显示,国内文献原鉴定的“绯鼠耳蝠”(学名错用为<M. formosus>)其实应为渡濑氏鼠耳蝠(<M. rufoniger>)。国内分布主要集中...
大足鼠耳蝠因具有在水面捕捉鱼类作为食物的特殊习性,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常集群栖于丘陵或山区、岩洞内。秋末初冬发情,次年6月产1仔。成体一般体重20g-30g,头体长60mm-65mm,是体形较大的一种鼠耳蝠。最典型的形态特征是后足异常发达,长约20mm,相当于其它以昆虫为食的鼠耳蝠后足长度的两倍,且后足十分尖利,如同鱼...
常成群栖息在山洞中,在林间空地飞行,也会在水面上方飞行,暗示其可能以拖网方式在水中捕食鱼类。回声定位声波为典型调频,伴有1-2个谐波。在黄昏时出洞捕食夜行性昆虫。该种在2005年之前被认为是水鼠耳蝠(<Myotis daubentonii>)的一个亚种,现已成独立种。水鼠耳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
喜山鼠耳蝠常栖于阴湿通风的岩洞或隧道内,也有栖于树洞和屋檐的报道,常聚集成几十至几百只的群体。曾在水渠隧道缝隙中发现其冬眠。以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食。国内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广东、台湾。国外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各国。...
大趾鼠耳蝠夏季成群栖息于东北地区潮湿的洞穴岩壁中,冬季迁移到温暖的地方过冬。种群数量为200-2000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在中国长白山地区为常见种。大趾鼠耳蝠常发出短而宽带的调频回声定位声波,其平均峰频为54.14kHz。此类超声波适合在水体上方捕食双翅目、毛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可能偶尔也捕食鱼类。回声定位声波在...
长指鼠耳蝠曾被归入<Myotis capaccinii>,作为其中的一个亚种;但是 Ellerman等(1951)将其独立为种,Hanák等(1969)、Corbet(1978)和 Bates(1997)等学者也相继承认此观点。<M. capaccinii>主要分布于地中海一带、欧洲群岛、非洲西北部,及伊拉克、伊朗、乌兹别克斯坦等(Simmons,2005),与长指鼠耳蝠分...
东亚水鼠耳蝠常成群栖息在山洞中,在林间空地飞行,也会在水面上方飞行,暗示其可能以拖网方式在水中捕食鱼类。回声定位声波为典型调频,伴有1-2个谐波。在黄昏时出洞捕食夜行性昆虫。该种在2005年之前被认为是水鼠耳蝠(<Myotis daubentonii>)的一个亚种,现已成独立种。...
华南水鼠耳蝠为一种非常常见的蝙蝠,分布范围广泛。多采集自洞穴,包括自然山洞和有水的人工洞穴。王应祥(2003)将本种列入 <Myotis daubentonii>的亚种,Topal(1997)认为是独立种。...
中印鼠耳蝠为 Son et al.(2013)从山地鼠耳蝠(<Myotis montivagus>)独立出来的一个种。此前,山地鼠耳蝠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 Son et al.(2013)在越南和老挝采集到一些标本,通过分子和形态鉴定为中印鼠耳蝠; Wang et al.(2016)在中国的广东和江西捕...
从文献资料看,郝氏鼠耳蝠比华南水鼠耳蝠(<Myotis laniger>)稍大,但是野外鉴定时不易分开。其体型与华南水鼠耳蝠有较大的重叠。系统发育关系表明,与大掌鼠耳蝠(<M. macrotarsus>)和小巨足蝠(<M. hasseltii>)亲缘关系近。可栖息于山洞、下水道、隧道、建筑物内和桥下等,偶然也在树叶中。结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