貘是貘属的称谓(学名:Tapirus),为奇蹄目貘科的一属,统称貘,又写作獏,属大型林栖植食性哺乳动物。现存四种,即山貘、南美貘、中美貘和马来貘,前三种均产自美洲,仅马来貘产自东南亚。此外又有一种在2013年命名的卡波马尼貘,分布于南美洲,一度被视为现存的第五种貘,但其独立物种地位一直广受争议,后来的遗传学研究表明卡波马尼貘实为南美貘的一部分,并非有效物种。传统上,现生貘类都被归入貘属(Tapirus),但也有学者将马来貘另置于单独的马来貘属(Acrocodia)。
貘科主要分布在美洲和东南亚地区 ,主要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喜欢有永久水源且树木和草丛繁茂的地方。它们也能适应干燥的落叶山林环境。貘科动物主要是夜行性,白天休息,晚上觅食。通过鼻子交流,表达情绪或寻找性伴侣。貘通常独居,但在交配季节成对出现;它们是食草动物,食物包括陆生和水生植物,马来貘每天摄食相当于体重的4%~5%,并渴望摄取盐分。
截至2024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示,该科动物共有4种被列入,其中3种被评为濒危(EN);1种为易危(VU) 。貘科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传播种子促进生物多样性;中美貘是热带雨林生态状况的重要指标物种;貘折断树枝并撞倒树干,从而为较小的食草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在文化方面,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创作《貘屏赞》赞美貘,古代文物如“貘尊”也体现了貘的形象。在日本文化中,貘被视为“食梦貘”,能吞噬噩梦。
貘生活在靠近水源的低地到山地森林中,独居而无固定领地,善于游泳和潜水。它们身躯肥硕,四肢较短,尾极短小,体型似猪而略大,是南美洲现存最大的原产哺乳动物;保留着奇蹄动物前肢四趾、后肢三趾的原始特征,趾尖具蹄甲;它们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有一条突出的鼻子,能用以抓握树叶辅助进食,并能在游泳时充当呼吸管的作用。
貘发源于渐新世的北美洲,现存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犀牛和马,并与犀牛尤为亲近,二者及其史前近缘类群共同组成奇蹄目下的角形亚目。
在2013年描述卡波马尼貘的论文中,研究者通过对现生貘类线粒体细胞色素 b 基因序列的分析,指出南美貘、山貘和卡波马尼貘这三种现代南美貘类中,卡波马尼貘是最先分化的一支,而山貘则被嵌套在南美貘之内,若山貘作为独立物种自南美貘中移除后,将使南美貘成为并系群。同时分子定年方法测得卡波马尼貘在65.2万–28.8万年前与南美貘和山貘组成的演化支分化,中美貘在755万–316万年前与三种南美貘类分化,马来貘则在1270万–560万年前与其他所有现生貘类分化。
回答:貘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外形类似猪和大象的结合体,拥有灵活的长鼻子。貘主要生活在中南美洲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是食草动物,主要以树叶、水果和嫩枝为食。现存的貘主要有四个种类,包括马来貘、美洲貘、山地貘和巴西貘。
回答:貘的长鼻子是其重要的工具,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貘可以用鼻子抓取树叶、水果等食物,还可以用来嗅探周围环境、寻找水源和检测潜在的威胁。
回答:是的,貘通常性格温顺、胆小,在野外遇到危险时会选择逃跑而非攻击。然而,如果受到威胁或被激怒,尤其是在保护幼崽时,貘也会用强有力的下颚和利齿进行自卫。
回答:是的,目前所有貘的种类都被列入了濒危或易危名单。由于栖息地破坏、森林砍伐以及非法捕猎,貘的数量在不断减少。马来貘和美洲貘的生存现状尤其令人担忧,需要全球范围内的保护行动来拯救这一物种。
回答:在东亚文化中,貘常被认为是一种能“吃掉噩梦”的神兽,被称为“梦貘”或“食梦兽”,象征安宁与祥和。而在拉丁美洲地区,貘被认为是森林的“守护者”,因为它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植物种子的传播和森林生态平衡的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