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野猪
无危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雄性的鼻子上有疣,尾巴很长,尖端有一簇粗毛
详细介绍
假面野猪(学名:Potamochoerus larvatus)外文名Bushpig,有6个亚种。
假面野猪是留居动物,并大力保护自己的领地。主要在夜间活动。 这种行为与环境温度有关,在较冷的月份,昼夜活动更加频繁。最常见的是在茂密的植被中休息,在雨季或寒冷时期可能会筑巢。 此外,打滚是最受欢迎的活动。 有趣的是,通常在灌木丛中跟随食果猴,以捡拾掉在地上的水果为食。它们因以农作物为食而臭名昭著。 每日运动距离从0.5-5公里不等。
假面野猪在其分布的大部分范围内广泛且丰富。这种野猪适应性很强,已被引入马达加斯加岛和科摩罗群岛,在那里也正在蓬勃发展。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马拉维,该物种被认为对农业造成的破坏比任何其他物种都多。此外,该属的成员被认为是牲畜疾病的载体,并且可能是蜱传疾病的宿主或载体,例如旋毛虫病、非洲猪瘟和锥虫。因此,它们受到农民的广泛迫害以及野生动物控制计划的目标。主要天敌:人类、豹、狮子、斑点鬣狗和蟒蛇。
假面野猪在其已知的大部分范围内不被认为是受到威胁的。事实上,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研究,有证据表明,前森林向次生灌木和农业的转变导致其在某些地区的数量增加。事实证明,在这些地区控制或根除假面野猪的尝试通常被证明是不成功的。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5年 ver 3.1——无危(LC)。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分布范围
原产地:安哥拉、博茨瓦纳、布隆迪、刚果民主共和国、埃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卡普里维地带)、卢旺达、索马里、南非、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引进:科摩罗、马达加斯加和马约特。
栖息于从海平面到山地森林,包括沿岸森林、淹没森林、沼泽地、林地以及混合灌木和耕地的各种栖息地。该物种的栖息环境与相对茂密的植被类型有关,有可用的食物,覆盖物和水、森林和河流或干旱的灌木林和丛林地层。该物种生活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 在东非和东北非,栖息于埃塞俄比亚高地(哈伦纳森林),艾伯丁裂谷的高地,在乞力马扎罗山上可高达4,000米。也可以适应受人类影响的栖息地,因为它们吃农业粮食作物,也出现在自给农业或农业作物如甘蔗、玉米、花生和豆类等地区。
习性形态
假面野猪体长100-150厘米,肩高55-80厘米,尾长30-43厘米,体重54-115千克。外形很粗壮,身体圆桶形,腿相对较短。雄性的鼻子上有一个骨嵴和疣。獠牙或犬齿向上和向外指向。上面的獠牙很小,几乎看不见。较低的獠牙突出且非常锋利,长达7厘米。
毛皮蓬松,从浅红棕色到灰棕色到几乎黑色,最多的是黑色,随着年龄变得更深。头部区域通常与身体的其他部分不同,面部和耳朵的上部颜色也较浅。沿着脊柱的有一道长而勃起的毛发形成鬃毛,从耳朵之间开始并延伸到后部。两性都有这种浅色的鬃毛,雄性通常大于雌性,当它们激动时鬃毛变得深色。耳朵的尖端有适度的毛发,虽然不像它们的近亲红河野猪那么长。身体的毛色在年龄、个体、性别和族群之间是可变的。尾巴很长,尖端有一簇粗毛。幼仔出生时带有暂时的棕色和黄色条纹,几个月后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