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哺乳动物>>蹄目

假面野猪

2022-12-29 21:34:29 258

假面野猪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假面野猪体长100-150厘米,肩高55-80厘米,尾长30-43厘米,体重54-115千克。外形很粗壮,身体圆桶形,腿相对较短。雄性的鼻子上有一个骨嵴和疣。獠牙或犬齿向上和向外指向。上面的獠牙很小,几乎看不见。较低的獠牙突出且非常锋利,长达7厘米。
毛皮蓬松,从浅红棕色到灰棕色到几乎黑色,最多的是黑色,随着年龄变得更深。头部区域通常与身体的其他部分不同,面部和耳朵的上部颜色也较浅。沿着脊柱的有一道长而勃起的毛发形成鬃毛,从耳朵之间开始并延伸到后部。两性都有这种浅色的鬃毛,雄性通常大于雌性,当它们激动时鬃毛变得深色。耳朵的尖端有适度的毛发,虽然不像它们的近亲红河野猪那么长。身体的毛色在年龄、个体、性别和族群之间是可变的。尾巴很长,尖端有一簇粗毛。幼仔出生时带有暂时的棕色和黄色条纹,几个月后逐渐消失。

假面野猪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原产地:安哥拉、博茨瓦纳、布隆迪、刚果民主共和国、埃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卡普里维地带)、卢旺达、索马里、南非、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引进:科摩罗、马达加斯加和马约特。
栖息于从海平面到山地森林,包括沿岸森林、淹没森林、沼泽地、林地以及混合灌木和耕地的各种栖息地。该物种的栖息环境与相对茂密的植被类型有关,有可用的食物,覆盖物和水、森林和河流或干旱的灌木林和丛林地层。该物种生活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 在东非和东北非,栖息于埃塞俄比亚高地(哈伦纳森林),艾伯丁裂谷的高地,在乞力马扎罗山上可高达4,000米。也可以适应受人类影响的栖息地,因为它们吃农业粮食作物,也出现在自给农业或农业作物如甘蔗、玉米、花生和豆类等地区。

假面野猪的详细介绍

假面野猪(学名:Potamochoerus larvatus)外文名Bushpig,有6个亚种。

083a8b5c601867ed336f419a58cb342c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假面野猪是留居动物,并大力保护自己的领地。主要在夜间活动。 这种行为与环境温度有关,在较冷的月份,昼夜活动更加频繁。最常见的是在茂密的植被中休息,在雨季或寒冷时期可能会筑巢。 此外,打滚是最受欢迎的活动。 有趣的是,通常在灌木丛中跟随食果猴,以捡拾掉在地上的水果为食。它们因以农作物为食而臭名昭著。 每日运动距离从0.5-5公里不等。

假面野猪是社会性动物,聚群,以最多12名成员的群体一起活动。 这个典型的群体由显性雄性和显性雌性组成,其余是其他雌性和亚成体。族群居住的区域面积达10平方公里,物种密度从每平方公里0.3-10.1只动物不等。通常通过咕噜声进行交流,偶尔发出尖叫声和咆哮声。具有出色的听觉和嗅觉,但视力不佳。
假面野猪以植物根、根茎、鳞茎、块茎、种子、谷物和坚果。也植物根部的昆虫幼虫。还吃各种动物性食物,如鸟类、哺乳动物、两栖类、爬行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 对农业粮食作物具有破坏性,土豆、玉米、西红柿、甘蔗和其他蔬菜使其可以茁壮成长。

1c4786f0c3651bfc624942942e4887ce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假面野猪具有一夫多妻的交配系统,其中雄性假面野猪通过打斗从其他雄性中胜出并进入雌性组成的族群。雄性通过头部碰撞和前额推挤比赛来争夺雌性。雄性在抚养和保护幼猪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大多数猪仔在9-11月的雨季开始之前出生。一般情况下,雌性只在分娩前退隐到巢穴或空心洞穴中。妊娠期为120-127天。每胎产1-4个猪仔,但最多达6个。幼仔出生后,母亲护理2-4个月。父母通常会在6个月大的时候赶走年轻的小猪。假面野猪在18-21个月达到性成熟。公猪也提供对幼猪的照顾和防御。占主导地位的公猪守卫并带领幼猪寻觅食物,还积极地将其他公猪赶出自己的觅食领地。假面野猪在野外生活的平均寿命大约20年。

假面野猪在其分布的大部分范围内广泛且丰富。这种野猪适应性很强,已被引入马达加斯加岛和科摩罗群岛,在那里也正在蓬勃发展。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马拉维,该物种被认为对农业造成的破坏比任何其他物种都多。此外,该属的成员被认为是牲畜疾病的载体,并且可能是蜱传疾病的宿主或载体,例如旋毛虫病、非洲猪瘟和锥虫。因此,它们受到农民的广泛迫害以及野生动物控制计划的目标。主要天敌:人类、豹、狮子、斑点鬣狗和蟒蛇

假面野猪在其已知的大部分范围内不被认为是受到威胁的。事实上,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研究,有证据表明,前森林向次生灌木和农业的转变导致其在某些地区的数量增加。事实证明,在这些地区控制或根除假面野猪的尝试通常被证明是不成功的。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5年 ver 3.1——无危(LC)。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