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氏麂(学名:Muntiacus feae)外文名Fea's Muntjac、Forest muntjac,无亚种。
菲氏麂多单独活动,受惊后常游过溪流逃往彼岸林中隐蔽。当被掠食者惊吓时,菲氏麂个体会发出吠声,可能是为了提醒同类注意危险,或者让掠食者知道它已经被发现。杂食动物,多以耐阴性草本植物及灌木嫩叶为食,喜食青苔和蕨类植物。以草本植物和树叶、树皮、蘑菇、水果为食,甚至可能以鸟卵、鸟幼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菲氏麂个体倾向于生长在树木茂密的地区,喜欢更易消化的植被而不是草。它们的瘤胃有两个盲囊,与吃草的偶蹄类相比,食物通过消化系统的速度相对较快。觅食主要发生在夜间;用蹄子和尖牙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
菲氏麂每胎1仔(盛和林,1998)。雄性可能通过麂角搏斗或用尖牙,来争夺与雌性的接触机会,尽管对雌性的交配知之甚少。雄性很可能会保卫一个包含几个雌性的领地。菲氏麂象其他亚热带麂类一样可能全年繁殖,但繁殖可能集中在冬季。与其它麂亚科成员相比,鹿角较薄,说明雄性个体与鹿角的种内搏斗在配偶竞争中的作用可能不如其它麂。幼仔和母麂呆在一起直到他们成熟。菲氏麂和其他麂一样,与其他鹿相比,其寿命相对较短。很少有关于菲氏麂寿命的数据,但一只野生的菲氏麂在人工饲养中存活了近12年。
菲氏麂在中国高黎贡山区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尚不清楚,无疑其数量是稀少的(盛和林,1998)。2001-2006年调查菲氏麂在中国西藏和云南分布区乱猎现象仍有发生,分布狭窄,栖息地被破坏严重,种群数量稀少。
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在对布设于墨脱县境内的红外线相机数据整理中,发现拍摄到了菲氏麂的清晰影像。
菲氏麂生活在植被茂密、湿度大的生境,可能这类生境是其分布的限制因素,森林采伐和环境改变不利于该种动物的生存。但在中国西藏,当地居民并不专门捕猎菲氏麂,且人口稀少,人类狩猎活动还不致于成为致危因素。致危原因需进一步调查(盛和林,1998)。
菲氏麂在中国云南省境内有1200公顷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西藏境内有波密岗乡自然保护区。估计在西藏察隅自然保护区和墨脱自然保护区内也有菲氏麂的活动。应保护好现有保护区内的菲氏麂种群。菲氏麂种群在中国分布范围狭小,数量稀少,建议对其种群数量、分布、生物学特性和致危原因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并建议列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哺乳类)——濒危(EN)。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