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牛羚(学名:Damaliscus lunatus )外文名Topi、Tiang、Tsessebe,有6个亚种。班韦乌卢湖牛羚是转角牛羚的亚种之一。但根据颅骨形态和皮毛的差异,2003年被划为独立物种——班韦乌卢湖牛羚(Damaliscus superstes)。但2013年又重新划定为转角牛羚的亚种。2019年修订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采用了2013年的认定。整合分类学资讯系统(ITIS)将该物种分类为独立物种,IUCN在延伸阅读中给与注释和推介。
栖息地和生态条件决定了地形的社会结构。转角牛羚的领地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相同的边界,具体取决于不同领地的大小。大多数领地生活着一群由2-6名雌性,以及一岁以下的年轻雌性组成。一些雌性可能会占据同一雄性的领地长达三年。所有领地都有雄性和雌性都使用的高土丘优势。雄性使用这些土丘来显示其领地。雌性使用土堆作为警告他人危险的一种方式。领地雄性享有雌性的专有权。因此,畜群被认为是封闭的,雄性和雌性都努力阻止入侵者进入。公牛羚走了之后,排名最高的雌性接任领导职务并负责。游走的转角牛羚穿越中立领地和危险区域(狮子和其他掠食者所在的地方),以避开这些领地公牛羚和雌性牛羚。雄性的行为因群体的社会组织而异。在小群中,它们非常保护雌性。它们会警告雌性转角牛羚和幼仔的危险来临,并保护其免受掠食者的侵害。当有大量的转角牛羚聚集时,雄性转角牛羚不再具有保护作用,而此时它们唯一关心的就是满足和保护雌性。
转角牛羚生活在大草原及泛洪平原上,以其间的草为主要食粮。雄性的领域由几十平方米至几平方公里不等,并以尿液及粪便界定边界。20头雌性转角牛羚组成了一群族,并由一头雄性带领,上千的头转角牛羚亦会同时迁徙。雄性转角牛羚会为自己的领地而发生争斗,多会以它们的角刺对方的膝部。转角牛羚在受惊时可以奔走达每小时70公里,及会跳越其他牛羚以逃避危险。它们被认为是最快速的狷羚。
转角牛羚的食物几乎完全由草组成,很少取食树叶。这些动物有两个进食高峰,一个在早晨,一个在傍晚,但是可以随时发现它们在进食。如果吃的草中保含水份,则转角牛羚不必喝水。 如果吃的是干草,那么它们必须每天或两天喝水。在雨季,转角牛羚喂食的时间更长,间隔更短。
转角牛羚每年繁殖一次。大多数种群同时繁殖,但少数种群一年有两次产犊高峰。与同属的其他种类不同,转角牛羚通常在旱季结束时产犊,并且成功率很高。妊娠通常持续8个月左右。幼仔很不寻常,因为它们可以长大为追随者或藏身者。如果小牛羚是追随者,那么它会藏在一大堆转角牛羚之中,并且由于处于群内而免受掠食者的侵害。在小牛羚群中,婴儿可能是“藏民”。也就是说,母亲可能会在小牛羚出生后和头几个月离开牛羚群。只有在有遮盖物可以躲避捕食者的地方时,雌性才这样做。有时,即使是大群,小牛羚羊也会在晚上离开群藏起来。母亲的保护持续约一年或直到下一个小牛羚出生。在单身牛羚群中发现了只有8个月大的雄性,但是大多数雄性在一年岁时,产仔季节结束或发情期开始时加入这些群。雌性可以在16-18个月内繁殖,并在2年内达到成年体型。雄性在3岁时已经成熟,但是在4岁之前不太可能会交配。
研究人员发现,非洲转角牛羚的性行为中存在一种奇特的“角色转换”现象,雄性表现得很挑剔,雌性则是咄咄逼人。在求爱过程中,一些雄性转角牛羚实际上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状态,它们成为热情过度的雌性转角牛羚疯狂追求的对象,但可能是由于对方表现得太过主动,它们会拒绝异性的求爱。根据刊登在《现代生物学》上的研究发现,这样做能够帮助雄性转角牛羚保存实力,即保持精子数量,以便应对与新伴侣可能出现的交配行为。这种保存实力的做法能够提高它们做父亲的机会,原因很简单:能够让可能的伴侣数量实现最大化。揭露转角牛羚复杂交配行为的贾科布布鲁·约根森博士表示:“如果雄性转角牛羚可以自由地在雌性中间进行选择,它们会故意选择最奇怪的伴侣,而不是水准最高的一个。然而,一些热情过度的雌性转角牛羚在追求雄性过程中非常具有侵略性,为了拒绝它们的求爱,雄性会对它们进行攻击。”此项研究是在肯尼亚的马萨伊——玛拉区进行的,这一地区向来就是转角牛羚的繁殖地。雌性转角牛羚怀孕的机会只有一天,转角牛羚一年之中也只有一次碰面机会,它们的交配期更是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布鲁·约根森博士说:“在求爱过程中,由于雌性旺盛的需求而让雄性精疲力竭的现象并不是不寻常的。”
1999年,东部的转角牛羚总数包括南苏丹的估计是50000个,这可能是对实际物种数量的严重低估。WCS最近在2007年旱季初期进行的航空调查表明,琼莱地区的数量超过了155000(可能低估了),保护情况总体上是有利的(尽管博马国家公园的数量有所下降)。这些估计数低于1980年晚旱季的报告(大约一半),但略高于同年早旱季的报告(见Mefit Battie 1983)。西塞贝(Tsessebe)特别是在私人土地上和班韦乌卢(Bangweulu)的种群趋势正在增加,但大多数其他亚种的种群趋势在下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无危(LC)。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