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哺乳动物>>蹄目

跳羚

2023-01-03 21:25:17 159
跳羚

中文名:跳羚

别名:

纲目:蹄目

科属:偶蹄目 牛科 跳羚属

体长:120-150厘米

体重:37-50kg

寿命:7-9年

保护级别:无危

特色:天生善跑跳,时速可达94公里,最高可跳3.5米,最远可跳10米

跳羚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跳羚体长1.2-1.5米,肩高68-90厘米,体重37-50千克;四肢细长;背面毛色黄褐,臀部及其背面、腹部、四肢内侧均为白色,在身体两侧背腹之间 有一红褐色条带;背部中央有1条纵向的由皮肤下凹而形成的褶皱,褶皱内的毛为白色,当受惊而开始逃跑时,褶皱展开,出现1条明显的白脊,这是向同伴告警的信号;雌雄均具角,黑色上具环棱。
跳羚身体上部呈明亮的肉桂棕色,下部为白色。沿腰窝有一条巧克力棕色的宽条纹,面和口鼻部为白色,有一红棕色的条纹从眼部到嘴角,臀部为白色。尾巴较细,尾端有一簇黑毛。从臀部沿脊柱直到后背的中部,有一簇较长的白毛,通常沿脊柱折合起来形成一条很窄的袋状,一般看不见,只有在嘻闹或天气极热时,打开一会儿。双耳长,较窄,竖立。两性都长有角,从底部开始角的2/3有棱,其他1/3光滑,末端尖细向内生长。雌性后腿间有一对乳房。
体质强壮;有适合长跑的腿;脚上有4趾,但侧趾比鹿类更加退化,适于奔跑;门牙和犬齿均退化,但下门牙保留,下犬齿门齿化,三对门齿向前倾斜呈铲子状,由于以比较坚硬的植物为食,前臼齿和臼齿为高冠,珐琅质有褶皱,齿冠磨蚀后表面形成复杂的齿纹,适于吃草;胃4室,反刍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是由额骨的突起衍生出来形成的对称骨枝,不分叉,内部空心,外被可脱落的角质套(角鞘),套在骨质的角心上(骨心),并且随着骨心的生长而扩大;角上无神经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长;一般长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长,且不更换角鞘。

跳羚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原产地:安哥拉、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南非。存在不确定性:莱索托。
栖息于热带稀树草原,喜欢干燥和开阔的环境。生活在干旱或半沙漠化的长有灌木丛的草原上。大多局限在禁猎区和农场与干涸的湖床的边缘,相关寸草不生的热带稀树草原。

跳羚的详细介绍

跳羚(学名:Antidorcas marsupialis)外文名Springbok,有3个亚种。

931cfb4901f2db6adb99da4af2e2cb64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跳羚在干旱季节为寻找新的草场而结大群进行长距离迁移。以草类和灌木嫩枝为食,如有足够的青草则不饮水。群居,天生善跑跳,时速可达94公里,仅次叉角羚和猎豹。最高可跳3.5米,最远可跳10米。它们就是利用这方式来应付它们的头号天敌猎豹,以跳跃闪避猎豹的攻击或扰乱其视线。在Karoo地区,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沙漠羚羊,几乎能够不喝水而生活很长时间。分布非常广泛。

跳羚以植物的枝叶为食,有时也吃茎。食性非常广泛,随季节不同食物有所变化,但选择比较有营养的。采食草、草本植物、灌木、种子、豆荚类、水果和花,有时也刨开地表寻找瓜类,也选择对其他种羚羊有毒的植物。采食野生的瓜类来弥补体内水分的不足,采食土壤来补充体内矿物质的缺乏。

跳羚的天敌主要是比它们跑得快的猎豹,花豹常常在羚羊不注意的情况下袭击。另外河中的鳄鱼会偷袭,猎鹰、豺也会把小羚羊当作食物,鬣狗、兀鹰也为其天敌。由于易于饲养,成为动物园中有名的观赏动物。

8a566777408042336646eac0e32e7f22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在交配季节,雄性跳羚大多一起徘徊寻找伴侣,而雌性生活在有自己后代和极少数雄性占主导地位的族群中。流浪的雄性地位较低。处于低排名的有些是由于太年轻或很老,也有的是在雌性发情期与羊群中的雄性首领竞争失败者。

跳羚每年5月发情交配,孕期6个月,产仔的高峰期发生在雨季开始,10-11月。妊娠期约为4-6个月,每胎产1仔,哺乳期5-6个月。雌性产仔的间隔时间一般是2年,跳羚预期的平均寿命为7-9年。

东非野生动物保护协会(East African Wildlife Society, EAWLS)1999年估计:南部非洲跳羚的总数量超过670,000只,并指出这可能被低估了。仅对纳米比亚的最新估算就使该国数量达到73万只,这本身被低估了(P. Lindeque,Skinner,2013年)。 在该范围的其他地方,2013年估计在安哥拉的数量可能约为10,000只,安卡拉边境公园的博茨瓦纳一侧的数量约为40,000只(至少在该国其他地区为60,000只),而安哥拉的75,000只。 自由州,前特兰瓦瓦尔省的75,000只,卡鲁的1,000,000只和卡鲁以外的开普省的约100,000只。 根据这些数字,南部非洲的总数量规模估计为大约200万只。 2,000,000-2,500,000只动物(Skinner 2013)。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无危(LC)。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