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额瞪羚(学名:Eudorcas rufifrons)外文名Red-fronted Gazelle,有5个亚种。
汤氏瞪羚与赤额瞪羚密切相关,但很容易与赤额瞪羚区分开,因为它们的黑边很宽。鹿瞪羚和赤额瞪羚前部分身体的毛色相同,但没有黑色的侧条纹(取而代之是红色),并且角更弯曲。
赤额瞪羚不适应干旱条件。在雨季时会沿着撒哈拉沙漠的南部边缘觅食,但在干旱季节必须向南迁移才能找到足够的水。即使在分布相对普遍的地方,种群密度也普遍较低,每平方公里仅0.3-0.7只。受到惊吓时,该物种会发出一系列短促的“喘息的鼻息”,同时向前挤压鼻孔。赤额瞪羚单独、成对或组成小族群。偶尔会看到多达15只瞪羚的组群,但通常不超过6只。
赤额瞪羚是植食性动物,主要是草为食,但也吃树木和灌木的叶子。天敌主要是食肉动物,大多数是大型食肉动物,包括猎豹、非洲野狗、狮子、豹子和鬣狗。
赤额瞪羚的妊娠期184-189天,哺乳期大约个月左右。全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繁殖。幼羚是典型的“藏匿者”物种,母亲生育后会将幼羚藏匿在高草或灌木丛中并进行养育护理。雌性的性成熟期最早可能在9个月内,而雄性可能要到18个月才能成熟。圈养者寿命长达14.5年。
尽管赤额瞪羚曾经很普遍,但已经失去了很多栖息地,种群只能零散的生存。截止2016年,估计赤额瞪羚的总数约为25,000只,其中大多数生活在保护区之外。乍得、马里和尼日尔的数量最多。威胁主要来自狩猎,牲畜过度放牧和耕种土地用于农业。由于非法狩猎,与家畜的竞争以及干旱,牲畜过度放牧和耕地开垦造成的栖息地退化,赤额瞪羚的种群已在其大部分范围内减少为零星的残存种。
赤额瞪羚大约有15%的数量生活在保护区(东部1999年),特别是尼日尔、布基纳法索、贝宁、喀麦隆和乍得等国家设立的(East 1999,Scholte and Hashim 2013)。除了Zakouma和Waza等国家公园以外,还必须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扩展到更多的族群。制定和执行土地使用计划,使乍得和苏丹等国家的保护区外的野生动植物需要,也将对该物种的许多其余种群产生重大益处(East 1999)。通常在恩贾梅纳等城市饲养着数百只从野外圈回的赤额瞪羚,然后将它们与山羊一起饲养(Scholte and Hashim 2013)。圈养了数量有限的赤额瞪羚(<25),但没有正式的繁殖计划。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1——易危(VU)。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