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瞪羚(学名:Gazella bennetti)外文名Chinkara、 Indian Gazelle,有6个亚种。
印度瞪羚在粪便堆上标记自己的领地。像其他瞪羚一样,成年雄性具有领地性,并留在已划界的地域中。它们会将其他雄性赶走,但试图保留来访的雌性。该地区由粪堆划定界线,雄性多次使用。发情中的雌性受到地域雄性的积极保护,直到发生交配为止,此后雌性可能会加入雌性组。印度瞪羚通常独居,但有时也会结成3-4只的小群,其中包括一个雌性和它的后代。偶尔会观察到8-10只的大群。在繁殖季节,通常观察到较大的群体。1987年7月,记录的最大族群由25只组成。
印度瞪羚具有夜间进食的习惯,最活跃的时间是在日落之前和整个晚上。它们是非常敏捷又灵活的动物,可以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奔跑1小时。也是一种胆小和害羞的动物。因为受到人类生活的干扰而退入山区或沙漠,与农业和其他人类活动区域保持一定距离,刻意避开机动车辆。受惊的印度瞪羚在地面上踩着前脚掌,通过鼻子发出打喷嚏般的嘶嘶声,因此得名“ Chinkara”(打喷嚏者)。
印度瞪羚的食物通常包括草、各种树叶、农作物和水果,例如南瓜和甜瓜。由于生理过程,它们可以长时间不喝水,从而节省了代谢水。它们新陈代谢的水摄入量大部分来自其消耗的植被。构成饮食的灌木丛和树木见于山脉和落叶林中,而草和其他草本植物则见于山谷和农田中。在干旱的塔尔沙漠中,印度瞪羚主要食用四种草药:布希亚猪屎豆(Crotalaria burhia)(占食物的42%)、果枣(Zipziphus nummularia)(占15%)、美登木果(Maytenus emerginata)(占11%)和牧豆树(Prosopis cineraria)(占9%)。印度瞪羚的主要捕食者是金豺、孟加拉虎、伊朗狼、印度花豹、猎豹、鹰雕、及乡村野狗,最重要的天敌是人类。狩猎和非法偷猎已大大减少了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印度瞪羚利用它们的速度和毅力逃避捕食者,并利用其角进行防御。
印度瞪羚是一夫多妻制。雄性领地性极强,用角保护自己的资源。在交配季节经常观察到雄性之间的争斗,并且雄性在交配之前积极地保护雌性免受其他雄性的侵害。当雄性瞪羚触碰到雌性瞪羚的下肢而僵硬的腿(称为“ laufschlag”)时,交配开始。全年有两个繁殖季节,一个在季风季节结束时,从8月下旬到10月初,另一个在春季末期,从3月到4月底。妊娠期为5-5.5个月。雌性通常会产下一个后代,但双胞胎的报道也频频发生。大多数幼仔出生在4月,雌性印度瞪羚为后代提供直接养育,哺乳期大约2个月。但是,某些后代在其母亲又有一个后代时可能会与母亲在一起长达12个月。
据估计,截止2001年,印度瞪羚在印度的数量已超过100,000只,其中塔尔沙漠中有80,000只,但此后物种数量一直在下降。由于过度猎杀,巴基斯坦的数量有所减少,阿富汗的状况尚不得而知,但据认为非常罕见。据估计,伊朗大约有1,300只。滥捕滥杀对阿富汗,伊朗和巴基斯坦的印度瞪羚造成了不利影响。由于过度放牧,转向农业和工业发展而造成的生境丧失也是物种数量减少的一个因素。
印度瞪羚生活在印度的80多个保护区,巴基斯坦的5个保护区和伊朗的9个保护区。在印度西部的部分地区,印度瞪羚因宗教原因受到村民的保护。该物种在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受到法律的完全保护。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Ⅲ。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