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瞪羚
易危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上体黑褐色,下体白色,侧腹和四肢浅棕色
详细介绍
山瞪羚(学名:Gazella gazella)外文名Mountain Gazelle、Idmi,有6个亚种。
山瞪羚聚群活动,一般是3-8个的小群,有时更多。社会结构是由一只雄性为头领,有自己的领地,保持其领土的永久群体内有几只年轻雌性。雄性争夺领土的控制权,在两个区域之间发生边界冲突时,通常用打斗的暴力形式来准定成败。参赛者停在相距约30厘米的地方多次相互用头撞击。一只年轻的山瞪羚试图占有他国领土之间的战斗中,雄性可以造成对方重伤,甚至打断对方的腿。
山瞪羚是典型的食草动物。饮食包括草本和灌木植物,根据栖息地不同有差别。分布在阿拉伯半岛和以色列的山瞪羚,由于该地区分布着金合欢树,这些树木形成了大量的叶片和豆荚。它们通常走到相思树枝前,用后腿支撑站立,前腿倚在树上,取食树叶和荚果。由于当地水源稀缺,山瞪羚挖鳞茎、球茎和其他肉质植物的地下器官来改善躯体内的水平衡。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分布范围
原产地:以色列、阿曼、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
可能灭绝:约旦。
区域性灭绝:埃及、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介引进: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主要分布于阿拉伯半岛,栖息于山地、丘陵和海岸平原。山瞪羚生活在低海拔山区,有时地势十分险峻,但它们避免在岩石区和岩石上行走。更喜欢高原、丘陵、山麓和山之间的山谷,开放砾石或砂质平原及森林地区,但也出现在真正的沙漠地区和沿海的沙丘。在沙特阿拉伯,它们通常生活在峡谷的河床及连绵起伏的丘陵。山瞪羚可以承受恶劣的气候条件。在非常炎热和干燥的约旦河谷,内盖夫沙漠和佐法尔沙漠,在那里,温度可以达到45摄氏度,而在以色列北部,冬夜雪覆盖地面,零度以下的温度并不少见,但山瞪羚依然可以生存。
习性形态
山瞪羚,雄性头体长101-115厘米;体重17-29.5千克;雌性头体长98-101厘米;角长5.8-11.5厘米;体重16-25千克。
山瞪羚上体黑褐色,下体白色,侧腹和四肢浅棕色。面部标有与黑边交际的灰白色条纹。还有一道狭窄的,用于分隔腹侧和白色下体的暗色侧面带。下侧腹的皮毛颜色是浅黄色。黑尾巴短而浓密。耳朵也比较短。下体的白色分界线直到大腿关节。夏季太阳辐射强时皮毛短而圆润,冬季皮毛会加厚,用于抵制冬天的寒冷与冻雨。
两性均有角。雄性长220-294毫米,角的长短很大程度上会受栖息地影响。同一族群的雌性山瞪羚的角比雄性小70%,角长84-153毫米。雄性的角是粗厚,上具有显着的螺纹,而雌性的角没有螺纹。角的横截面是椭圆形,底部的空隙为约25毫米。雄性的角几乎都是指向天空,在雌性的角稍微向前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