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氏犬羚(学名:Madoqua kirkii)英文:Kirk's Dik-dik,法文:Dik-dik de Kirk,德文:Kirk-Dikdik,有4个亚种。
柯氏犬羚在穿越自己的领地时使用明确的路线。所有的家庭都通过一个叫做“排便仪式”的过程来标记自己的领地。这个仪式从雌性在某个地方排便开始,雄性站在雌性的正后方。然后它闻了闻雌性的粪便和尿液,卷起上唇,露出牙齿,使用前腿刮雌性的粪便,把尿液和粪便排在上面,在这个过程中转了好几圈。然后雄性用眼眶前腺体的分泌物在植物茎上做标记。雄性仍然是领地的捍卫者;雌性则不能独自维持领地。
柯氏犬羚领域间的冲突很少发生。当冲突发生时,双边的雄性会冲向对方,在短暂的停峙后,剧烈的摆头并转身。它们会重复这些动作,并逐渐增加距离,直到其中一方放弃为止。雄性利用粪堆标示领域,会覆盖其他雌性的粪堆。领地邻群之间的冲突并不频繁,但偶尔也会发生。各领地的雄性互相冲撞,停下来,使劲点头,转身。每一次,它们都会回到离彼此更远的距离,一次又一次地鼓足力气战斗,直到有一方放弃为止。
柯氏犬羚是白天活动的动物。生性害羞难以捉摸,大部分时间都躲在灌木丛里。然而,当受到惊吓时,它们会以一系列的之字形跳跃起跳,称为“径直起跳”。习惯生活于充满可食用的草及灌木的地方,而树木要较矮不会阻碍其视线。它们与其他草食性动物,如长颈鹿及羚羊等生活在开放的草原。它们亦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如森林或平原上,但它们必须要有好的屏障及不太高的草或植物。若草长得过高阻碍其视线,它们会撤离这些地方。
由于柯氏犬羚很小,因此它们每千克的新陈代谢需求很高,并且每千克体重要比较大的有蹄类哺乳动物消耗更多的食物。 它们与扭角林羚(主要取食距地面一米范围内的灌木叶)和斑马(一种保持取草在低位状态的物种)共享同一个栖息地。这使食物来源能够以理想的水平大量增加,以增加柯氏犬羚的取食水平。柯氏犬羚需要易于消化且纤维含量低的植被,80%的食物来自树木和灌木的叶子,17%来自草皮; 其余的则来自草叶和莎草。柯氏犬羚主要在黎明到中午和下午中旬直到天黑之前进食。一次消耗几个月的唯一水分是植被上的露水和植被中很少的水分。
柯氏犬羚是草食性的动物,主要食物为树叶、茎、果实及浆果。它们只会消耗体内的水分作为水化合物,以减少饮水的次数。和其它的偶蹄目动物一样,它们利用胃中的微生物帮助消化,并在初次消化后进行反刍。柯氏犬羚头部的特别设计令它们可以很容易的在金合欢的树枝间吃取树叶,且能让它们在进食间监察捕猎者的行动。
柯氏犬羚的婚配是一夫一妻,这种方式有可能是为了逃避猎食者的演化结果,为了求偶而暴露在猎食者的视线下是很危险的。伴侣花费64%的时间陪伴彼此,但雄性(而非雌性)在有机会时会试图向另一位雌性寻求交配。孕期169-174天,雌性每胎产一仔, 一年繁殖两次。 出生高峰是每年的10-12月以及从4-5月(雨季的开始和结束)。与大多数反刍动物不同的是,柯氏犬羚的前腿向后躺在身体上,而不是向前伸展。雌性出生时体重约为560-680克,而雄性则为725-795克。雌性柯氏犬羚在6个月大时性成熟,雄性则在12个月时准备繁殖。交配成对的雌雄,永久占据5-30公顷的任何区域。雄性在雌性的后面跑动,头部和颈部伸直,口吻朝前,从而吸引了雌性。交配开始于雄性站立在雌性后面的后腿上,并在空中向后倾斜一个与自己身体成锐角的前肢。母亲哺乳6周,每次喂奶不超过几分钟。幼崽在出生后会隐藏一段时间,但在7个月大时会迅速成长到完全发育。幼羚的存活率是50%。年轻的柯氏犬羚在大约7个月大时被迫离开领地;雌性把女儿赶走,雄性把儿子赶出领地。头几次雄性试图阻止儿子靠近雌性,父亲冲过去,儿子摔倒在地,露出脖子以示顺从。随后,他被允许在该地区多待一段时间,但很快就会被迫离开。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