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水牛(学名:Bubalus arnee)英文 Wild Water Buffalo、Asian Buffalo, Asiatic Buffalo、Indian Buffalo、Indian Water Buffalo、Water Buffalo、Wild Asian Buffalo,法文 Buffle d'Eau、Buffle de l'Inde,西班牙文 Búfalo arni,德文 Arni、Asiatischer Wasserbüffel,有5个亚种。
亚洲的野水牛“Bubalus arnee Kerr”(=Bubalus bubalis Linn. 林奈命名时没有区分家养水牛)是牛科家族最大的成员之一。它们也是所有本地家养水牛品种的始祖。尽管其驯化的确切时间和地点尚不确定,但毫无疑问,它在印度和中国已经存在至少5000年了。从公元前3000年中期开始,印度河谷(摩亨佐·达罗)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封印中就出现了驯服和可能驯化的水牛图案。根据麦金托什(2007)的说法,“水牛出现于印度河谷的封印纹章上,看起来像是野生的”。
在所有野牛物种中,野水牛的角最大,其范围可达2米(即两个角的弯曲外边缘之间的距离)。雌雄都拥有这些巨大的角,这是区分该物种与家养水牛的最简单标准。家养水牛(Bubalus bubalis)通常比野生水牛体型小,颜色也有差异:个体可能是深灰色或黑色、棕色、白色或花斑。家养水牛的角是可变的,它们通常有一个紧密的卷曲,如果是新月形的,很少达到野生水牛角的大小。
人们对野生水牛的行为知之甚少。以家族为单位聚小群,雌性和牛犊以10-20头为一组,通常由一头雄性参加。在极少数情况下,畜群最多可有100头个体。年轻的雄性通常生活在小的单身群体中(6-8头动物),而年老的雄性则倾向于独居。
野水牛可能白天和晚上都很活跃,但摄食活动的高峰通常出现于下午和傍晚。白天通常是在森林里或池塘附近度过的,这样可以缓解中午的炎热。非常喜欢下水,为了借以散热和防止昆虫叮咬,在泥土中浸泡打滚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尤其是在夏天。犄角有时被用作铲子,以增加泥土的覆盖率。这个物种依赖于水,家族范围扩大和收缩基于其季节性的可用性。历史记录表明,曾经发生过长距离的季节性迁徙(覆盖200千米以上的距离),尽管没有一个残余种群进行这种迁徙。尼泊尔的观察表明,牧群占据稳定的活动范围。野生水牛排成一列,一头成年母水牛在前面,小牛在中间,其余的成年水牛在后面。野水牛非常保护它们的幼崽,当受到威胁时,母牛会在小牛前面形成一道保护线。如果威胁持续存在,它们会逃到高高的草地或森林中,而不会(尽管它们是游泳健将)下水。
野水牛以草为主,也吃一些水果、树叶、树皮、树苗和农作物。
关于野水牛的繁殖期通常有相互矛盾的报告,野生水牛要么有一个独特的繁殖季节,长达5个月的发情期,要么全年繁殖;这可能部分归因于地区差异。雌性通常每两年产一个后代。出生时,小牛是浅棕色的。它们在六个月左右开始变黑;雌性在两三岁时达到成熟的成年颜色,而雄性在四岁之后才完全变黑。雌性通常留在它们出生的牛群中,而雄性则在第三年离群分散。
世界上只有约4000只野生亚洲水牛存在,并且严重的受到家养水牛的基因污染。各野生亚种都属于濒危种,基本都生活在各保护区内。除了狩猎和栖息地丧失的威胁外,对该物种的更大威胁也许是与家养水牛杂交产生的遗传特性丧失。
野水牛在不丹、印度、尼泊尔和泰国受到法律保护。柬埔寨的数量是决定对该地区(被指定为蒙杜基里保护林)进行进一步保护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建立柬埔寨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斯雷普克荒野地区项目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已知人口都在保护区内。在缅甸,它在Hukaung谷地区保留了近乎自然的真实低地洪泛区,该保护区系统最初几乎完全排除了洪泛区草地。正在考虑将某些区域包括在内,这将使该物种受益。但是,结果尚不确定。其余大多数人口仍需要切实保护以免打猎(特别是在泰国、柬埔寨和缅甸,如果仍然存在的话),但南亚更大的威胁可能是防止与其他家养牛特别是家养水牛的接触。迫切需要使用野生动物的典型栖息地来评估野生水牛种群的完整性,这些种群包括通常被视为真正野生的水牛和在本地范围内以野生动物为生的种群,这些种群甚至在偶尔的畜牧业之外生活长期以来,为了确定优先保护的种群。这应该包括在明显的家系,特别是那些接近野生种群的家系的背景下,对这类种群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除了评估形态特征外,这种方法还应使用多种遗传标记。需要对缅甸乃至越南的沙爹地区进行调查,以调查野生动物种群的现状。在印度,制定了一项新的保护行动计划,力图恢复印度中部的野水牛。在地方一级,拥有印度中部野生水牛种群最后遗骸的恰蒂斯加尔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都致力于保护这一物种,前者将其作为州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濒危(EN)。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Ⅲ。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