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哺乳动物>>蹄目

小林羚

2023-01-07 22:55:34 199
小林羚

中文名:小林羚

别名:

纲目:蹄目

科属:偶蹄目 牛科 林羚属

体长:110-175厘米

体重:暂无考证资料

寿命:15年左右

保护级别:近危

特色:不善于奔跑,皮毛具有伪装色

小林羚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小林羚是阿拉伯地区最大的羚羊。头体长1.10-1.75米,身高0.90-1.05米。尾长0.26米-0.30米。雄性有4.8-9.1厘米长的角,角上有两条纵向龙骨,扭转2.5倍,角根部周长156-171毫米。雄羚有各种各样的灰色毛皮,雌羚明显更红棕色。有一条长长的白色条纹沿着背脊延伸,有11-14条纹向下纵向分布。脸部从眼睛至鼻子具黑色条纹,眼睛到脸部中心有白色条纹。嘴唇区域白色,在下颚上有四个白色斑点,每侧两个。双腿在蹄上方有白色斑点。尾巴褐色,底面白色,尖端黑色。喉咙和胸部有白色斑块,黑色条纹横跨胸部。腹部纯白色。年轻的小林羚皮毛颜色与雌羚颜色相似,但较红,在两岁时雄羚会变得更灰。
由于它们的的皮毛具有伪装色,小林羚很难在干燥的丛林中观察到,并且由于其大耳朵有助于发育良好的听觉,从而警告它们周围有潜在的掠食者。
小林羚的头骨很长,头颅很短。中间的鼻骨长而狭窄。形成一个"V"形缝合线并延伸到正面。眶上孔位于压痕内并水平拉长。顶枕部平坦和宽阔,并且牙齿是高冠齿。

小林羚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小林羚分布于非洲东北部的半干旱地区,通常称为索马里——马赛干旱地带,位于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 其范围从埃塞俄比亚的阿瓦什南部至埃塞俄比亚南部,大部分索马里南部地区(东经46°,北纬08°),肯尼亚大部分地区(西南部除外),苏丹东南端,乌干达东北部至坦桑尼亚东北部和中部。在吉布提已经灭绝。
小林羚栖息在亚热带和热带的干灌木丛,居住在干燥,平坦,草木浓密的地区,以及林地和丘陵地带。 在开放或清理土地很少观察到。

小林羚的详细介绍

小林羚(学名:Tragelaphus imberbis)外文名Lesser Kudu,有2个亚种。

9331bbeed95debfe9a451450e796f779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小林羚主要是夜间活动,在日出后的几个小时内在茂盛和浓密的丛林中觅食。它们似乎并不依赖于水源地,但通常不会在无水的沙漠中生活。雌性形成2或3只的小群,而雄性倾向于保持孤独或偶尔形成小群。平均物种密度几乎不超过每平方公里1只,家庭领域范围一般从0.4平方公里延伸到6.7平方公里。 但是,不存在领地行为。 没有等级组,争斗也很少见。当受惊吓时,小林羚会摇动树叶,类似于羚羊给出的警告。通常会跳跃运动,记录的高度超过2米并一跃达到9.2米。

小林羚主要在黄昏或黎明时进食,并且吃各种各样的灌木和树叶、枝条、以及草和水果。

小林羚在1.25-1.50岁时性成熟,然而,在年龄达到4-5岁之前,雄性不会获得繁殖的社会地位。在繁殖期,雄性之间会进行争斗比赛,它们将头部和角部互相抵压在一起,并试图强迫自己的角压在对手的后颈上。雄性和雌性也进行优势竞赛,雄性和雌性的将后腿完全竖立起来,并试图互相推开。较大的雄性通常会获胜。雄性一般表现出克制态度,从不对雌性采取侵略行为,尽管雌性被观察到与雄性对峙。当雄性坐骑交配时,它们将颈部和头部向垂下放在雌性的背部上。每个雌性都有自己独立的发情周期,发情期只有几周的时间。妊娠期从7.5个月到8.0个月不等,然后雌性会离开族群。每胎只产一个幼仔,体重4.0-7.5千克。50%的小羚在头6个月内死于疾病和掠食,只有25%的小羚存活到3岁以上。在第一年的6-9个月后,雄性开始生长,3年后达到成羚的体型。小林羚的寿命可达15年。

5568d5586c43695a3e368275f05b5ff7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小林羚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它们偏好生活在植被茂盛的地区,这样,该物种就能承受着相当大的狩猎压力。例如,在整个欧加登地区,只要有足够密集的灌木,尽管当地人群普遍不受控制地狩猎。另一方面,它们对牛瘟的易感性导致其在1990年代中期在肯尼亚东部地区的数量大幅减少。预计这些种群可以在牛瘟暴发导致的物种减少下降后会恢复。小林羚的分布范围相对较少,防止偷猎已经达到中等或更高的水平,消灭牛瘟将是减少物种数量压力的一个重要步骤。

保护行动:估计物种总量的三分之一生活在保护区内。这些种群出现在阿瓦什、奥莫和马戈国家公园(埃塞俄比亚),察沃国家公园(肯尼亚)和鲁阿哈国家公园以及毗邻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坦桑尼亚)等保护区内,但在保护区外分布的数量较多 。通过提高保护和管理措施,可改善有大量物种生存而保护相对较少的地区,小林羚的长期生存前景将得到加强。此外,它们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物种,赋予其在广阔的丛林地区具有增加地区收益的巨大潜力,在国家公园和等同储量之外,可以提高该物种的总体数量。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