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哺乳动物>>蹄目

安徽麝

2022-08-26 08:57:02 324
安徽麝

中文名:安徽麝

别名:

纲目:蹄目

科属:偶蹄目 反刍亚目 麝科 麝属

体长:69-76厘米

体重:7.1-9.7kg

寿命:12-15年

保护级别:一级

显 著 特 点:中国安徽西部大别山地区特有种

安徽麝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头体长696-765毫米,肩高小于500毫米,臀高小于600毫米,尾长18-32毫米,后足长192-195毫米,颅全长141-151毫米,体重7.1-9.7千克。尾甚短,常隐没于毛下。体背部有桔黄色斑点,在腰及臀部两侧明显而密集。头骨的颧宽较小。颊、额及耳背灰黑色,耳壳边缘黑褐色,耳壳内为白色。颏及喉白色,有白色条纹向两颊伸延,向后沿下颈两侧有两条白纹在胸前连成长环状,中央为灰褐色,在颊后的颈侧有两个小的白色斑点。1-2岁的幼兽体背有横行的桔黄色斑纹,自肩至臀共有13条;成兽逐渐消褪,变为斑点,排列成3纵行。臀部暗褐色,臀斑不显著。

安徽麝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仅分布于中国安徽、河南及湖北三省相邻接的大别山区。主要分布在东经115°20′-116°40′、北纬30°35′-31°50′的崇山峻岭之中。
多栖息、活动于海拔500-1500米的针阔混交林,栖息地植被主要由马尾松、黄山松、杉树、茅粟等植物组成;海拔500米以下的荒山及丘陵地带也偶见安徽麝的踪迹。

安徽麝的详细介绍

安徽麝外文名Anhui musk deer,自80年代安徽麝被发现以来,其生物分类的问题一直没有定论,有结论认为安徽麝是原麝的一个亚种,有结论认为安徽麝是林麝的一个亚种。直到21世纪初,学者经过研究,确定大别山的麝是(安徽麝)一个独立的种。

1661476121186473.jpeg

安徽麝的活动区域随季节的交替而有所变迁,春季在低山阳坡灌丛中,夏季在高山石崖边,冬季在阳坡温暖树林中。不爱集群,恋家。生活极具规律性,晨昏活动,雌雄分居,有比较固定的活动路线和栖息场所。雄麝多栖息于山势险峻地段,母麝和幼子多在隐蔽的密林且干燥而温暖的地方休息,主要以地衣、石蕊、寄生槲及灌木枝叶为食物。性孤僻,多单独活动,仅在发情季节才会有数头相聚的现象,多在清晨和傍晚活动。

安徽麝产双胎的比率高于单胎,雌性成熟很早,在1岁时便能繁殖。雄麝的脐部和生殖器之间有个能分泌和贮存麝香的香囊。雄麝长到一定年龄时,开始出现泌香生理反应,在发情季特别明显。麝香最初为白色稀糊状物,具腥臭味。然后,分泌物颜色逐渐变深,水分渐减,后干结为棕色、褐色或黑褐色的稠泥状、块状的成熟麝香。在泌香时,麝表现兴奋,食欲减退或废绝,性情暴躁,爱咬斗。泌香反应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一般发生在每年的5-7月份。

王岐山、项平曾报道,历史记载20世纪50年代以前,安徽省麝资源十分丰富,数量较多,分布亦较广,全省每年可收麝香60千克以上;50年代中期,在安徽西部及安徽西南的6县20多区均有分布;到50年代末期,安徽麝资源逐年减少。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分布范围显著缩小,数量大幅度下降,70年代中期,麝资源仅分布5县9个区,野生麝的总数量保持在500只左右,处于历史最低水平。80年代中期,由于保护政策的加强安徽麝的数量有所增长,分布区略扩大至5县18个区的地方(见表),数量估计在1000-1200只之间。2003年的麝资源调查,表明安徽大别山区的金寨、岳西2县,湖北的麻城、罗田2县、河南的商城,固始2县都是大别山安徽麝的分布区,加上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区,估计种群数量仍保持在500-600只。

大别山的森林先后经历了1958年大跃进和八十年代初兴办贸易货栈2次重大的乱砍滥伐事件,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破坏了安徽麝的栖息地,使其栖息地及食物都受到极大的威胁。20世纪60-70年代,金寨、岳西等地的山区农民为了生存大面积开荒种粮,致使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安徽麝的栖息地面积也在随之缩小。特别是20世纪60-80年代,为猎取麝香,大量安徽麝不分雄雌老幼均遭猎打,人为猎杀是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Ⅱ级。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安徽麝 常见问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