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哺乳动物>>蹄目

马鹿

2022-08-27 01:54:47 524

马鹿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它们是偶蹄目有蹄类的大型动物,每只脚的脚趾数为偶数,类似于骆驼、山羊和牛的脚趾。雌兽比雄兽要小一些。头与面部较长,颈较长,约占体长的三分之一,颈下被较长的毛。有眶下腺,耳大,呈圆锥形。鼻端裸露,其两侧和唇部为纯褐色。额部和头顶为深褐色,颊部为浅褐色。颈部较长,四肢也长。蹄子很大,尾巴较短。
马鹿的角很大,只有雄兽才有,而且体重越大的个体,角也越大。角最初生长时,外表覆盖着一层绒质,由自身的血液供应给神经。一旦长大,角就会变硬,绒质就会脱落。当繁殖季节结束时,雄性会蜕去鹿角,来年会长出一个新的鹿角。雌兽仅在相应部位有隆起的嵴突。雄性的角一般分为6或8个叉,个别可达9-10叉。在基部即生出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几乎成直角;主干较长,向后倾斜,第二叉紧靠眉叉,因为距离极短,称为“对门叉”。并以此区别于梅花鹿和白唇鹿的角。第三叉与第二叉的间距较大,以后主干再分出2-3叉。各分叉的基部较扁,主干表面有密布的小突起和少数浅槽纹。
夏毛短,没有绒毛,通体呈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冬毛厚密,有绒毛,毛色灰棕。臀斑较大,呈褐色、黄赭色或白色。马鹿川西亚种,背纹黑色,臀部有大面积的黄白色斑,几盖整个臀部,与马鹿其他亚种不同,故亦称“白臀鹿”。
马鹿是群居动物,集群生活,这些鹿群是母系的,由一头雌鹿控制。平时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群体成员包括雌兽和幼仔,成年雄兽则离群独居,或几只一起结伴活动。

马鹿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产地:不丹、加拿大、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俄罗斯和美国。
绝种:墨西哥。
引进:意大利和新西兰。
马鹿喜欢开阔的林地,避免茂密的未破坏的森林。可以在针叶林、沼泽、空地、白杨阔叶林和针叶阔叶林中生活。存在于广泛的海拔高度,通常从海平面到3000米,也可能出现于更高的海拔高度,在中国发现高达5,000米。

马鹿的详细介绍

马鹿外文名Wapiti,是大型鹿类,由于产地不同,马鹿的形态也有一些差异,在全世界共分化为8个亚种,中国的马鹿大约有3个亚种,大多是中国的特产亚种。

1661537045183661.jpeg

马鹿季节性迁徙发生在海拔高度,夏季鹿群出现于高海拔地区,冬季迁徙到低海拔地区。像许多鹿种一样,尤其是山区的马鹿,随着不同季节和地理条件的不同而经常变换生活环境,选择生境的各种要素中,隐蔽条件、水源和食物的丰富度是最重要的指标。在春季迁徙到海拔较高的地区,随着雪的消退,而在秋季则相反。狩猎压力也会影响迁徙和迁移。在冬季,它们喜欢树木繁茂的地区和隐蔽的山谷,以防风和树皮可供食用。由于食物来源的季节性变化较小,罗斯福马鹿通常不会迁徙。大黄石生态系统的马鹿群数量超过200,000只,在春季和秋季,它们参加了美国大陆最长的马鹿迁徙活动。在黄石国家公园南部地区和周围的国家森林中,马鹿向南迁徙到怀俄明州的杰克逊,它们在国家马鹿保护区过冬长达6个月。那里的环保主义者确保鹿群在严冬期间得到充足的食物。许多居住在大黄石生态系统北部的马鹿迁徙到蒙大拿州的低海拔地区,主要是北部和西部。

马鹿是一种反刍动物,有四腔胃,以草、植物、树叶和树皮为食。在夏季,马鹿几乎不断进食,每天消耗4-7千克的植物。它们在夏季以草、莎草和杂草为食,冬季以木本植物(雪松、冬青、东部铁杉、漆树、北美短叶松、红枫、鹿角漆树和椴木)为食的草食性动物。该物种最爱吃的食物包括蒲公英、紫菀、鹰草、紫罗兰、三叶草,偶尔也吃蘑菇。马鹿是反刍动物,因此会反刍食物并重新咀嚼以帮助消化。也常饮矿泉水,在多盐的低湿地上舔食,甚至还吃其中的烂泥,夏天有时也到沼泽和浅水中进行水浴。

马鹿的发情期集中在每年9-10月,此时雄兽很少采食,常用蹄子扒土,频繁排尿,用角顶撞树干,将树皮撞破或者折断小树,并且发出吼叫声,初期时叫声不高,多半在夜间,高潮时则日夜大声吼叫。发情期间雄兽之间的争偶格斗也很激烈,几乎日夜争斗不休,但在格斗中,通常弱者在招架不住时并不坚持到底,而是败退了事,强者也不追赶,只有双方势均力敌时,才会使一方或双方的角被折断,甚至造成严重致命的创伤。取胜的雄兽可以占有多只雌兽,发情期一般持续2-3天,性周期为7-12天。雌兽的妊娠期为225-262天,在灌丛、高草地等隐蔽处生产,每胎通常产1仔。

初生的幼仔体毛呈黄褐色,有白色斑点,体重为10-12千克,头2-3天内软弱无力,只能躺卧,很少行动。5-7天后开始跟随雌兽活动。哺乳期为3个月,1月龄时出现反刍现象。12-14月龄时开始长出不分叉的角,到第三年分成2-3个枝叉。3-4岁时性成熟。

马鹿在自然界里的天敌有熊、豹、豺、狼、猞猁等猛兽,但由于性情机警,奔跑迅速,听觉和嗅觉灵敏,而且体大力强,又有巨角作为武器,所以也能与捕食者进行搏斗。狼群和土狼群以及独居的美洲狮是最有可能的捕食者,尽管棕熊黑熊也捕食马鹿。郊狼群主要捕食马鹿的小鹿,尽管它们有时会捕食冬季虚弱的成年鹿。在包括黄石国家公园在内的大黄石生态系统中,熊是小鹿最重要的捕食者。亚洲的主要捕食者包括狼、野狗、棕熊、东北虎、东北豹和雪豹,欧亚猞猁和野猪有时捕食亚洲马鹿的小鹿。从历史上看,贝加尔湖地区的老虎以东北马鹿为食,并且在阿穆尔地区继续这样做。

马鹿曾经遍布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从亚洲到北美。广泛的狩猎和栖息地破坏已将马鹿限制在其先前活动范围的一部分。北美东部的麋鹿种群主要由于过度捕猎而灭绝。北美的大量种群仅存在于美国西部,从加拿大通过东落基山脉到新墨西哥州,以及密歇根州北部下半岛的一小块地区。马鹿在包括密歇根在内的美国东部重新建立,在整个1900年代进行了三次移植。美国西部的各种马鹿种群,包括怀俄明州的黄石国家公园,为重建做出了贡献。在欧亚大陆,马鹿种群仅限于保护区和人口较少的地区。它们的传统范围从挪威的北纬65度延伸到非洲的北纬33 度。马鹿已被引入爱尔兰、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 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