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野牛外文名Gaur,有2个亚种,四肢膝盖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袜子”。
印度野牛一般在晨昏活动。夏季在海拔高的山上,冬季则逐渐下降。喜群居,通常每群10-30头,以雌兽、幼仔和亚成体组成,其中有一只体形较大的雌兽为首领。成年雄兽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是独自栖息,在交配期间才和雌兽接触。性情凶猛。以草、树叶、嫩枝、竹笋和树皮等为食,也常舔食盐碱。听觉和嗅觉灵敏。成年的自然天敌只有孟加拉虎。
印度野牛有垂直迁移的习性,夏季多在海拔较高的山上,冬季则逐渐下降,活动范围较广,过着游荡的生活,没有固定的住所。喜欢群居,但群体不大,由数只到20~30多只不等,以雌兽、幼仔和亚成体组成,有一只体形较大的雌兽为首领。如果发现异常情况时,就会用鼻子哼气,整个群体立即奔逃离去。虽然躯体十分笨重,但在受惊逃跑时,却非常迅速。如果领先的几只跑得太快,在跑了一段距离后会停顿下来,等待落后的个体跟上时再一起前进,表现了群体中团结互助的情感。
成年印度野牛雄兽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是独自栖息,或仅有2~3只在一起同栖,所以多是“孤牛”,仅在发情期回到群体中生活,交配之后再离开。觅食主要在早晨和黄昏,炎热的白天则躲在密林深处进行反刍和休息。以野草、嫩芽、嫩叶等为食,特别喜食嫩竹和笋,也常常舔食盐碱。它的听觉和嗅觉都非常灵敏,在密林之外迎着风也能闻到350米以外的气味。
印度野牛每年11~12月发情交配,此时雄兽之间难免发生一场激烈的争雌格斗。在争斗中,双方以坚硬的角作为武器,互相剧烈撞击,并发出大声吼叫,其声音可以传到1公里以外的地方。雌兽的怀孕期约为9个多月,每胎仅产1仔。初生的幼仔的体色为淡褐色或赤褐色,2~4岁性成熟。
80年代末期我国仅西双版纳就700头印度野牛左右,推算全云南省有1000多头。2013年8月估计云南种群数量只有150头左右。保护云南的印度野牛迫在眉睫。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
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