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哺乳动物>>蹄目

中华斑羚

2022-09-01 02:16:09 577

中华斑羚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头体长88~118厘米,肩高61~68厘米,尾长11.5~20厘米,耳长11.7~15厘米,后足长23.5~28.5厘米,颅全长18.4~22.5厘米,体重22~32千克。被毛深褐色,淡黄色或灰色,表面覆盖少许黑色针毛,具有短的深色鬃毛和一条粗的深色背纹。四肢色浅与体色对比鲜明,有时前肢红色具黑色条纹。喉部浅色斑的边缘为橙色,颏深色,腹部浅灰色,尾不长但有丛毛。
中华斑羚雄性体型明显大于雌性,身体灰褐色,雌雄都长有角,雄性的角长。
一般数只或10多只一起活动,其活动范围多不超过林线上限。结小群活动,年老雄性通常独居。以草、灌木枝叶、坚果和水果为食。除采食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之外,还会以少量的苔藓、地衣等为食。中华斑羚全年共采食植物16科27属31种。其中,春季取食14科25种,华虫实、虎榛子、华北剪股颖为主要食物。取食植物组成中,非禾本科草本占比最高,其次为灌木、禾本科草本、乔木。

中华斑羚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现存: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泰国、越南。
不确定:孟加拉国、老挝。
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北京、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四川、贵州、重庆、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安徽。
栖息生境多样,从亚热带至北温带地区均有分布,可见于山地针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但未见于热带森林中。常在密林间的陡峭崖坡出没,并在崖石旁、岩洞或丛竹间的小道上隐蔽。

中华斑羚的详细介绍

中华斑羚外文名Chinese Goral,有2个亚种,为典型的林栖兽类。

1661971131182680.jpeg

中华斑羚从名字上看,像是我国特有的动物,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止在我国有分布,在印度、泰国、缅甸等国家也有,它们在我国的分布主要在东北、华北、西北、华南、西南等地。密林间的陡峭崖坡及山间的裸岩乱石地带,是中华斑羚常出没的地方,它们有很强的行动能力,在悬崖峭壁上也能如履平地。研究发现它们的蹄子里包裹着强劲的韧带和柔软的肉垫,这样只要稍微有点平整的地方,它们的蹄子就能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地面上,所以悬崖峭壁对于它们来说,攀登上去并不是什么难事。

中华斑羚的性情非常机警,一旦察觉到周围有异样,会马上逃之夭夭。它们在觅食的时候,也会派出成员站在高处警戒,一旦有危险靠近,它就会发出信号提醒其他成员。

中华斑羚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它的头顶上有冠毛,尾巴和喜马拉雅斑羚一样,都比较短,但是中华斑羚有丛毛,喜马拉雅斑羚尾巴没有丛毛,这是这两个物种之间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别特征。

中华斑羚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换自己的食谱,它们在夏季大多会采集非禾本科植物更多,秋季也非常类似,但还是会增加一些杜鹃花或者果实、水果等,而等到冬季的时候,因为食物减少,所以它们还会着重采集禾本科植物来吃,基本上在密林深出的峭壁斜坡上就能经常看到它的身影。

中华斑羚孕期大约215天,每胎产1仔,双胞胎的情况极为罕见。野生中华斑羚寿命10-15岁。最高的寿命记录是18岁,于1982年因病死于印度的一家动物园。

中华斑羚在国内曾分布较广。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干扰以及猎捕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华东华南已很难发现它的踪迹。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8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濒危野生动物物种《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

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