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哺乳动物>>蹄目

藏羚

2022-07-21 22:55:10 352
藏羚

中文名:藏羚

别名:藏羚羊,长角羊

纲目:蹄目

科属:真兽亚纲 偶蹄目 牛科 羚羊亚科 藏羚属

体长:120-140厘米

体重:45-60kg

寿命:8-12年

保护级别:一级

特色:被誉为“高原精灵”

藏羚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藏羚体形也与黄羊相似,但比黄羊大,也显得健壮。体长120-140厘米,尾长14-16厘米,肩高65-70厘米,体重45-60千克。通体的被毛都非常丰厚细密,呈淡黄褐色,略染一些粉红色,腹部、四肢内侧为白色,雄兽的面部和四肢的前缘为黑色或黑褐色。头部宽而长,雄兽的吻部粗壮多毛,上唇宽厚,没有眶下腺。鼻部肿胀而略微隆起,鼻腔宽阔,向两侧呈半球状鼓胀,鼻端被毛,鼻孔较大,略向下弯。每个鼻孔内还有1个小囊,其作用是为了帮助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进行呼吸,以利于快速奔跑。四肢强健而匀称,蹄子侧扁而尖。尾巴较短,端部尖细。鼠鼷部有两个对称的皮囊状鼠鼷腺,非常发达,能分泌有香味的黄褐色分泌物。
雌兽没有角。雄兽有角,角形特殊,有20多个明显的横棱,细长似鞭,乌黑发亮,从头顶几乎垂直向上,仅光滑的角尖稍微有一点向内倾斜,长度一般为60厘米左右,最长的记录是72.4厘米,非常漂亮。因为两只角长得十分匀称,由侧面远远望去,却好像只有一只角,所以被称为“独角兽”或“一角兽”。
藏羚的活动很复杂,某些藏羚会长期居住一地,还有一些有迁徙习惯。雌性和雄性藏羚活动模式不同。成年雌性藏羚和它们的雌性后代每年从冬季交配地到夏季产羔地迁徙行程300公里。年轻雄性藏羚会离开群落,同其它年轻或成年雄性藏羚聚到一起,直至最终形成一个混合的群落。藏羚生存的地区东西相跨1600公里,季节性迁徙是它们重要的生态特征。因为母羚的产羔地主要在乌兰乌拉湖、卓乃湖、可可西里湖,太阳湖等地,每年四月底,公母羚开始分群而居,未满一岁的公仔也会和母羚羊分开,到五、六月,母羊与它的雌仔迁徙前往产羔地产仔,然后母羚又率幼仔原路返回,完成一次迁徙过程。
藏羚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觅食。但在食物条件比较贫乏的冬春季节,其觅食时间就延长,所以白天经常可以看到它们在四处活动;而在食物充裕的夏秋季节,则中午都在湖边、河岸或较低凹处休息。早晨和黄昏出来活动,到溪边觅食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杂草等,苔藓、开黄色小花的针茅草和拓荒先锋地衣之类的低等植物是它们的美味。平时多结成3-5只,或者10只左右的小群活动,逃逸时雄兽在前,依次跟随,很有次序。
冬末春初为交配季节,雄兽处于兴奋状态,食欲减退,身体消瘦。每只雄兽大约控制10-20只雌兽,严格看守,不让一只雌兽溜走或者被其他雄兽夺走。如果发现有其他雄兽靠近,便会便挺身而出,低首发出叫声,并

藏羚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原产地:中国(新疆、青海、西藏)和印度。
季节性不确定:印度(查谟和克什米尔)。
灭绝:尼泊尔。
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青藏高原,以羌塘为中心,南至拉萨以北,北至昆仑山,东至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边界。
藏羚主要栖息于海拔3,250-5,500米的高海拔平原、荒漠草甸高原、高原草原等环境,起伏的丘陵和山地山谷,由高山和沙漠草原和草甸组成,特点是植被覆盖率低,初级生产力低。尤其喜欢水源附近的平坦草滩。藏羚生存的地区东西相跨达到1600千米,大多数种群是高度迁徙或游牧的,在夏季和冬季之间移动可达300-400千米;季节性迁徙是它们重要的生态特征。因为母羚羊的产羔地主要在乌兰乌拉湖、卓乃湖、可可西里湖,太阳湖等地。分娩地选择和偏爱坡度平缓、放牧牲畜密度适中、仅在低海拔地区的平原草地。

藏羚的详细介绍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吉祥物福娃迎迎便是一只可爱的藏羚羊。

d8203c47774df79da9f3c8b190e37fd2.jpeg

藏羚的起源提供了青藏高原地方性物种的一个有趣例子,其祖先可以向上追溯到晚中新世。在青藏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库羊(Qurliqnoria)是一种绝灭的牛科动物,具有直而向上的角心,一直被认为是藏羚的祖先。在柴达木盆地的早上新世地层中也发现了一件库羊的破碎角心。重要的是,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的哺乳动物已开始显示出一定的地方化水平。一些特别的牛科动物,如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敖羚(Olonbulukia tsaidamensis)、库羊、托苏羊(Tossunnoria),还有一种叉角鹿,几乎只分布在柴达木地区。一个藏羚的更新世绝灭种Pantholops hundesiensis被发现于靠近中印边境尼提山口的高海拔地区。假定库羊与藏羚如其角心形态所指示的那样密切相关,则藏羚的青藏高原起源相当可信。

作为我国少有的会迁徙的哺乳动物,藏羚迁徙可能源自一种“种群集体记忆”。大约4000年至8500年前,青藏高原处于暖湿期,森林、灌木在可可西里大范围延伸。由于藏羚偏好栖息于开阔草地,其种群开始向较寒冷的北方迁徙。到了冬天,随着北方被大面积积雪覆盖,可可西里及更南地区的树叶开始脱落,藏羚又南迁觅食。这样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季节性迁徙就成为藏羚种群的集体记忆,至今仍影响着它们的行为。

藏羚性情胆怯,常隐藏在岩穴中,或者在较为平坦的地方挖掘一个小浅坑,将整个身子匿伏其内,只露出头部,既可以躲避风沙,又可以发现敌害。藏羚善于奔跑,它的两条后腿腋间皮下各生长着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圆孔,孔上还有一个皮盖子,奔跑起来,这个孔使后腿皮下充气为皮囊,使之轻巧如飞,最高时速可达80千米,常使狼等食肉兽类望而兴叹。有时又会突然出现发疯似地狂奔乱跳,这是因为有蝇蛆钻入了它的屁股内。

当狼突然逼近的时候,藏羚群体往往并不四散奔逃,而是聚在一起,低着头,以长角为武器与狼对峙,也常常使狼无从下手,只得作罢。

栖息地面积的逐渐缩小,盗猎以及其他威胁人类和饲养的家畜对藏羚的侵犯、人类活动对藏羚迁徙和活动的干扰、对藏羚栖息地的侵占、以及将牲畜放牧扩大到偏远和以前未使用的地区。

盗猎是使得藏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调查资料表明:1986年冬季在青海西南部调查到藏羚分布密度为每平方0.2-0.3头,1991年羌塘自然保护区东部藏羚分布密度为每平方0.2头,并且还能看到集群数量超过2000头的藏羚群。1994年在新疆昆仑山进行的一次调查,估算该区域藏羚数量约43700头。而据一位多年在青藏高原从事野生动物研究的资深专家估计,在1995年中国藏羚总数已急剧下降至约50000-75000头左右,2012年由于西藏地区人民的极力保护数量已上升到17万只。此后,也无人再见到集群数量超过2000头的藏羚群。在许多昔日藏羚集聚的地方,如今只能看到零星的藏羚。这个古老的物种已经走向面临灭绝危险的边缘。

历史纪录中,藏羚的数量曾达到百万只之多,但因国际市场对藏羚绒沙图什披肩的需求,使得它们在20世纪最后20年遭遇大量偷猎,数量急剧下降,1995年全西藏也只剩5万多只。

多年来,西藏加大了对藏羚的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捕杀藏羚犯罪活动,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使西藏境内藏羚种群数量从1999年的7万只增加到10万只以上。

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武装盗猎活动的减少,在藏羚主要生活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生小藏羚的成活率有所提高,种群恢复增长较快,到2014年数量已近30万只。2021年1月4日,从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藏羚野外种群恢复到30万只以上。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

2008年——濒危(EN),

2016年——近危(NT)。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在印度,除寨模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特殊情况外,根据印度野生动物保护法,藏羚贸易也是明令禁止的。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