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鼠兔
易危别名: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体形似大耳鼠兔,头额部染以锈棕色。
详细介绍
灰鼠兔属于<Conothoa>亚属,种级分类地位稳定。但鉴定上总是和大耳鼠兔(<Ochotona macrotis>)混淆,尤其是2个种的颜色变异均较大,耳上毛的多少也是相对概念。但两者头骨差别较大,听泡长、鼻骨长、腭长指标是主要鉴定依据,可以把它们准确分开。大耳鼠兔的鼻骨长大于15mm,腭长大于17.5mm;听泡长大于颅全长的23%。
灰鼠兔以杂草为食,也食灌丛的嫩叶、茎等。晚上在石坡周围觅食。5~8月为繁殖期。
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分布范围
国内仅分布于西藏南部,在林芝地区种群数量较大。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印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旁遮普地区。
灰鼠兔栖息于气候较湿润的山地林区的乱石堆及冰碛石堆中。
习性形态
个体中等偏大。体长180mm 左右。耳较大,26-32mm。后足长28-32mm。颜色变异较大,夏季毛色从铁灰色、深灰色到棕黄色都有。以灰黑色为主要色调。鼻部、额部通常有铁锈色斑块。有时整个背面黑色色调很显著。腹面毛基灰色,毛尖灰白色。前后足背面白色。足毛较少,爪露出毛外。外形上最主要的特点是耳大且毛较 少,头骨上的特点是额骨上有卵圆孔。听泡较小,不达颅全长的23%。鼻骨相对短小,不到 15mm;腭长少于 17.5mm。门齿孔和腭孔合并为一个大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