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超过 7,000 种物种被认为濒临灭绝。这个数字甚至不包括被一些科学家列为脆弱、极度濒危或在野外灭绝的植物、动物和其他生命形式——所有这些排名都意味着一个物种越来越接近命运多舛的境地。灭绝。那么,一个物种到底是如何变得濒临灭绝的,又由谁决定呢?
虽然不同的政府和地方组织通常有自己的方式来决定附近的物种,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 保留着世界各地最全面的濒危物种清单。所谓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以五种不同的标准来评判每个物种,以进行深入的科学方法。根据IUCN的定义,濒危物种是指满足以下任一标准的物种:10年内数量减少50-70%,总地理面积小于5,000 km 2 (或当地人口面积小于500 km 2) 、种群规模小于 2,500 名成年人、限制人口为 250 名成年人,或统计预测它将在未来 20 年内灭绝。
尽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涵盖了濒危物种的广泛范围,但它并没有完全说明一个物种是如何达到这些低点的。准备好感到内疚吧:物种衰退最常见的因素是人为干预。栖息地的丧失、外来物种进入环境、狩猎、污染、疾病和遗传变异的丧失都是物种衰退的原因,而且最常见的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以秃鹰为例:北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限制了这种动物的栖息地;为了娱乐而猎鹰的增加减少了它们的数量;农场使用杀虫剂滴滴涕损害了动物的繁殖能力。该物种于1978年被列为濒危物种。
但是,尽管人类是物种衰退的首要原因,但将物种列为濒危物种会鼓励采取行动扭转人类干预的影响。20 世纪中后期,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的保护工作将捕猎秃鹰和使用杀虫剂 DDT 定为犯罪行为。效果是积极的,秃鹰的数量不断增加,并于 1995 年从濒危物种名单中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