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棘溪蟾
二级别名: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成体背、腹疣粒顶部无棘或角质颗粒;头体和四肢背面均为灰棕或浅棕黄色,无深色斑。
详细介绍
该蟾生活于海拔1800-2100m的山区,常栖息在流溪及其两旁。所在环境为农作区,种植玉米、豌豆或荞麦等作物;林地多为核桃、松林及阔叶树木。
有集群繁殖行为,雄蟾在求偶行为中具有强烈争雌现象。配对是雄蟾前肢抱握在雌蟾的腋胸部,抱对行为约2-4天,卵产在水流较缓的回水凼中,卵粒在管状胶质带内。白天或晚间均能产卵,产卵过程需时约3-6小时,一只雌蟾产卵l500-3000粒,一次性产完。卵和蝌蚪在溪水中发育生长,次年雨季前蝌蚪完成变态登陆上岸。
繁殖季节:10月,11月
中国特有种。该蟾分布区狭窄,其种群数量较少。受胁等级: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云南(漾濞)县云岭山脉。
生活于海拔1800-2100m的山区溪流及其两旁。
习性形态
无鼓膜和耳柱骨;耳后腺呈肾形,长约为宽的两倍;上颌无齿,无犁骨齿。头体背面较光滑,疣粒少,体侧及四肢背面圆疣多;腹面密布扁平小疣;各部疣粒顶端均无刺棘。头体和四肢背面灰棕色或浅棕黄色,无深色斑,背脊多有1条纵行灰白色细线纹, 腹面灰白色,有不规则的黑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