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皮小蟾
二级别名:Nectophryne scalptus, Pelophryne scalpta, Pelophryne scalptus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体形小;第一、第二指短,眼间有一个深棕色三角形斑,肛孔上方被一片小三角形皮褶所覆盖。
详细介绍
该蟾生活于海拔350-1400m的林区,多栖息在小山溪附近的落叶间或石块上,所在山溪水的流量甚少,其两侧着生有高大乔木,环境颇为阴湿。
鳞皮游蟾多匍匐在较高的小山沟附近之潮湿落叶间或石块上; 行动不敏捷,易于捕获;发出的鸣声略带颤音。 繁殖期间见到的雌蟾腹内卵已进入输卵管内,剖视雌蟾腹内有卵28-50粒,但在野外未见到卵群和蝌蚪。
4月底至6月中旬成蟾常发出略带颤抖的鸣叫声。
该野生动物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海南(琼中、五指山新民乡、陵水吊罗山、黎母岭、尖峰岭、鹦哥岭)。
生活于海拔350-1400m的林区小山溪附近的落叶间或石块上,所在环境阴湿。
习性形态
鼓膜显著;瞳孔横椭圆形;无耳后腺;上颌无齿,无犁骨齿。体背腹面及体侧布满小粒,呈红棕色,眼后至胯部沿背侧排列成行,且眼间有三角斑;四肢背面有白色刺;咽喉部至胸部粒密集似鳞状;肛孔上方被三角形皮褶所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