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髭蟾
二级别名:蛹、角怪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雄蟾上唇缘每侧有2枚角质刺,位于眼的后下方;无声囊。
详细介绍
雷山髭蟾是角蟾科、拟髭蟾属两栖动物。体型粗壮。头扁平,头宽大于头长。皮肤较光滑,松弛有皱纹,背部有痣粒组成的网状肤棱;四肢背面肤棱更明显,体侧疣多而显著。体背面一般为蓝棕色或紫褐色,体腹面散有灰白色小颗粒,胯部有一白色月牙斑。
雷山髭蟾生活于海拔1100-1500米的阔叶林带的山区流溪附近。成体营陆栖生活,非繁殖期栖于林间潮湿环境内,成体营陆地生活,昼伏夜出,觅食昆虫及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蝌蚪多在缓流处水凼内石下,以苔藓和浮游生物为食,大约经过2-3年才能变成幼蟾。
雷山髭蟾能捕食多种害虫,对林区虫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雷山髭蟾分布区极狭窄,数量不多,蝌蚪期长,易遭天敌,成活率低,加以当地群众大量捕捉成蟾食用,数量急剧减少。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贵州(雷山县方祥乡)。
生活于海拔1100-1500m的阔叶林带山区溪流附近的潮湿环境内。11月入溪繁殖,黏附在石底面,呈环状或堆状。
习性形态
鼓膜略显;有耳柱骨,上颌有齿,无犁骨齿。皮肤松弛有皱纹,背部有痣粒组成的网状肤棱,四肢上更为明显,体侧多而显著;腹面布满白色痣粒;有腋腺和股后腺。体背面蓝棕色或紫褐色,有不规则黑斑;眼上半浅绿色,下半深棕色;体腹面散有灰白色小颗粒,胯部有1个白色月牙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