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髭蟾
二级别名:角怪、胡子蟾、髭蟾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雄蟾上唇缘每侧各有5-8枚角质刺,雌蟾在相应部位有数目相同的米色小点。
详细介绍
峨眉髭蟾是角蟾科、拟髭蟾属两栖动物。生活于海拔700-1700米的植被繁茂的山溪附近。成蟾在山坡草丛中营陆栖生活,不善跳跃,爬行缓慢。蝌蚪多在流溪回水凼内石间活动。小蝌蚪一般多生活在山溪的水坑边缘,大蝌蚪则生活在较大山溪的深水坑内,白昼常隐于水底石缝内,不易发现。
繁殖季节在每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此期雄蟾能发出低沉的“咕一咕一咕”的鸣声。成蟾进人流水较缓而石块甚多的溪段内产卵,雌蟾产卵250-340粒,卵群贴附在石块底面,呈圆环状。蝌蚪多在流溪回水凼内石间活动。
峨眉髭蟾外形奇特,不仅可供陈列展览普及科学知识,而且对研究两栖动物结构功能的演化有一定的意义。此外,该蟾能捕食多种害虫,对防治农、林害虫有一定作用。
该蟾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很少。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重庆(酉阳)、四川(都江堰、峨眉山、筠连)、贵州(印江、江口)、云南(大关)、湖南(桑植)、广西(田林岑王老山)。
生活于海拔700-1700m植被繁茂的山溪附近。营陆栖生活。
习性形态
鼓膜隐蔽或略显,有耳柱骨;上颌有齿,无犁骨齿。背部皮肤有网状肤棱,,四肢背面细肤棱斜行,体和四肢腹面布满白色小颗粒;有腋腺和股后腺,胯部有1个月牙形白色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