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两栖动物>>无尾目

凉北齿蟾

2022-10-14 14:28:13 292

凉北齿蟾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背部疣粒较大而密集,粒上布满黑刺,体侧粒稀疏无大黑刺;腹面皮肤光滑,有腋腺和股后腺。体背面浅褐色或深黄色,疣粒部位有褐色斑点,眼间无三角斑;四肢背面有3-5条褐横纹;整个腹面乳白色或灰黄色,无斑纹。

凉北齿蟾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四川(越西县普雄镇)。

生活于海拔2850-3000m的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区。5月繁殖,产卵160-197粒,黏附在溪内石块底面,呈环状。

凉北齿蟾的详细介绍

凉北齿蟾外形与大齿蟾(Oreolalax major)相近,但凉北齿蟾后肢均较短,胫长不到体长之半,左右跟部仅相遇;腹面无任何斑点。蝌蚪唇齿式多为Ⅰ:3+3(或4+4)/4+4:Ⅰ。卵动物汲浅灰色,植物极乳白色。


非繁殖期该蟾分散栖息于林间,白天多隐蔽在溪边石块下,受惊扰后迅速逃向深水石间。成蟾入溪繁殖,雄性前肢抱握在雌性的胯部,雌性产卵160-197粒,卵群黏附在石块底面,呈环状。蝌蚪栖于中型流溪缓流处石缝内,数量少。


1965年5月18日,在沟内一石块下获得一对正在抱对的成蟾,雄性前肢抱在雌性的胯部,但未见到卵。经费梁等多年到产地考察,该蟾的产卵季节可以确定在5月下旬至6月间,6月中旬为繁殖盛期。成蟾入溪繁殖,雄性前肢抱握在雌性的胯部,雌性产卵160-197粒,卵群黏附在石块底面,呈环状。

在产卵季节,可在同一水域之下段见到第28-40期的蝌蚪,最小者体全长54毫米,同时还可见到将完成变态者,有的经过室内饲养成幼蟾,其特征与成体相同,这说明该蟾蝌蚪为越冬类型。大型蝌蚪在大山溪(水面宽度4-5米)边或回水凼处大石间较多,或在大溪分出的细小支流或浸水的水凼石间及石缝内,底栖,常单个活动,白天稍受惊扰立即进入深水石下,不易捕获或仅能一个个的捕到。在成蟾栖息的中、小型山溪内未发现此蝌蚪,可能被溪水冲刷到下游有关。


凉北齿蟾仅发现在四川大凉山普雄地区,分布区汲为狭窄,数量甚少,是中国特有的珍稀蛙类资源。由于山火和森林砍伐该蟾所在环境遭到破坏,使这一动物资源有绝灭的危险。建议有关部门在这一地区植树造林,恢复森林和增殖这一珍贵动物资源。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1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