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哺乳动物>>翼手目

中华菊头蝠

2023-01-16 16:01:53 458

中华菊头蝠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体中型大小。前臂长45-52mm,颅全长19-23mm。鼻叶中马蹄叶较大,两侧下缘各具一片小型附叶,鞍状叶左右两侧呈平行状,联接叶顶端阔而圆滑。背毛毛尖栗色,毛基灰白色,腹毛赭褐色。

中华菊头蝠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国内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含香港和海南)及陕西、甘肃、西藏。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尼泊尔和越南。

中华菊头蝠栖息于500-2769米的海拔高度之间。在南亚,该物种常见于降雨大的山地森林中。它们栖息于洞穴、废弃的旧隧道、寺庙、房屋、枯井和树木的空洞中。 在尼泊尔,在远离人类活动的森林中的任何洞穴中都发现了它们的存在。 在越南中部,在海拔650米的一个被退化的森林和农田包围的洞穴中发现了该物种的样本。 在缅甸北部,该物种是在茂密的热带湿润森林中有记录,也在一些竹林中生存。

中华菊头蝠的详细介绍

中华菊头蝠在1997之前曾一直被定为鲁氏菊头蝠的亚种(Rhinolophus rouxii sinicus),中文名称是“鲁氏菊头蝠中国亚种”。由于在染色体、形态方面的研究,表明其与鲁氏菊头蝠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在2012年被提升为独立物种。

1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中华菊头蝠可集成上百只的群体,曾见与皮氏菊头蝠、西南鼠耳蝠、大蹄蝠、长翼蝠、中华鼠耳蝠等同栖一洞。主要在夜间活动,大多数依靠特有的回声定位能力判定外界物体及其自身的位置。由口腔或鼻部发出的高频短波可达30-100千赫,被外界物体反射回来的声波可由蝙蝠的耳朵接收。飞行速度约为15-50千米/小时。翼膜狭长者的飞行速度高于翼膜宽短者。食昆虫或植食及吸血。


通常秋季交配,精子在雌体生殖道内越冬,至翌年春末和初夏产仔。每年1胎,每胎常为1仔,雌性在生殖器开口的上方和侧面有一对乳腺和两个“假乳头”,新生蝙蝠在出生后几天会附着在其上。幼仔生长到次年秋达性成熟。


2002年11月,一种致命的新病毒突然在中国南方出现。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它引起的被称为“非典”的疾病蔓延到33个国家,使8,000多人患病,造成700多人死亡。然后消失了。 研究人员说,现在,他们已经首次从中国的蝙蝠中分离出一种紧密相关的病毒,可以感染人类细胞。 “这表明,在中国,现在有蝙蝠携带着可以直接感染人并引起另一种SARS大流行的病毒。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怀疑蝙蝠是冠状病毒的天然库,例如引起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的蝙蝠。这些动物被确定为许多危险病毒的来源,例如尼帕(Nipah)和亨德拉(Hendra),还与埃博拉病毒和引起冠状病毒(SARS)样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关,被称为MERS。

2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2005年9月,确认了4种菊头蝠属(Rhinolophus)物种,即中华菊头蝠(R. sinicus)、马铁菊头蝠(R. ferrumequinum)、大耳菊头蝠(R. macrotis)和皮氏菊头蝠(R.pearsonii),它们是SARS冠状病毒(SARS的致病因子)的天然宿主。该病2002-2004年爆发。


又一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结果出炉了,将该病毒的来源再次指向蝙蝠。这一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完成,该团队1月23日在学术平台bioRxiv预印版上发表文章,阐述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及相关研究结果经数据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与2003年爆发的SARS病毒基因组序列相似度为80%,与2017年2月从国内的蝙蝠中采集到的相关基因组序列相似性最高,相似度为88%。


据石正丽团队介绍,该团队从早期5名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体内,获得了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其中这5例基因组基本上一致,并于SARS病毒的序列一致性有79.5%。

3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更重要的是,石正丽团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与一种蝙蝠中的冠状病毒的序列一致性高达96%。通过对其保守的7个非结构蛋白进行对比,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另外,新型冠状病毒进入细胞的受体与SARS病毒一样,均为ACE2。


事实上,2003年,SARS爆发之后,很多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的冠状病毒在其天然宿主——蝙蝠中被发现。以往研究表明其中一些SARSr-CoV具有感染人的潜力。2017年11月,石正丽团队在PLos Pathgens杂志上发表文章,通过对云南某一山洞中马蹄蝠连续五年的样品搜集,他们发现了蝙蝠中的SARS相关病毒是人SARS病毒祖先的更直接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