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蹄蝠是体型较大的一种蝙蝠,常栖息于潮湿阴暗的大岩洞内。集结数十只或数百只的大群,同一洞中可见多种其他蝙蝠,但不混群。夜间出洞活动。食昆虫。因本种雄体在繁殖季节形成特别发达的皮叶,易与近似种莱氏蹄蝠(<Hipposideros lylei>)混淆,应引起注意,后者我国仅在云南分布。
普氏蹄蝠常数十或数百只集聚于岩洞高处,也有单只挂于洞壁的;同洞栖居的曾见有大蹄蝠、中菊头蝠、角菊头蝠、中华鼠耳蝠、毛腿鼠耳蝠、绒鼠耳蝠、大足鼠耳蝠和折翼蝠等。冬季常于潮湿多水的洞道深处冬眠。主要以周围夜出性飞虫为食,其肠道不长,与体长之比为3.34:1。性较凶猛,4月初,曾见它们将同笼的角菊头蝠咬食了半只,与其食性相适应。
普氏蹄蝠成年雌兽子宫膨大,雄兽睾丸呈绿豆状。胚胎着生在子宫的左侧角,怀孕母蝠肛前的一对乳突明显肥大,6月生产,每胎产1仔。
普氏蹄蝠捕食昆虫,对农林业有利,粪便肥效价值极高,同时粪便亦可入药。
普氏蹄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