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尾蹄蝠
易危别名:无尾空面蹄蝠,CHIROPTERA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鼻叶形态特殊,非常容易辨认。
详细介绍
无尾蹄蝠现在仅存只有几百只的数量,种群数量稀少,对于一个小型动物的种群只有几百只的数量,那这个种群就已经太稀少了,可以说甚至比大熊猫还要珍贵。洞穴型蝙蝠,以小型昆虫为食。
2006年3月份,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树义研究员带着几个研究生一同来到了福建省武夷山,做实地的考察和采药。中科院动物所在读博士李钢向记者介绍:当时的考察和采药主要就是针对在山上的自然山洞和废弃的矿洞。在其中的一个山洞里发现差不多有将近一百只的蝙蝠,然后就随机抓了几只,并用随身携带的设备给这些蝙蝠拍了照片,并且将这几只蝙蝠的翼膜取下做样本后,将蝙蝠放走。 他们当时看到的蝙蝠多为中华菊头蝠、小菊头蝠、中菊头蝠,但是其中有一只竟然是难得一见的无尾蹄蝠。
对于这只珍贵的无尾蹄蝠,张树义研究员非常重视,他说,现在这些蝙蝠,不仅仅是无尾蹄蝠,无论是从种类还是数量,都比二三十年前减少了一半,这样的推测还是保守的说法。
造成蝙蝠大量减少的原因:就是人们为了获取野味,将蝙蝠捉来吃掉。最为严重的在广州和海南。
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易危VU--B1+2a(i)。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和重庆。国外分布于老挝、泰国、缅甸、越南和马来西亚等。
习性形态
体型较小。前臂长约42mm。颅全长约16mm。鼻叶特异,前鼻叶两侧有小型附叶各2片,后鼻叶被2条纵沟分成3叶状,中间一叶细长。两性均无额腺。耳小,无对耳屏。体色棕褐,体毛长而绒软,背毛毛尖棕褐,毛基淡白,腹毛浅棕褐色,前胸到腹部中央线有淡色区,两侧有较明显的棕褐斑。尾明显突出于尾间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