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哺乳动物>>翼手目

宽耳犬吻蝠

2023-01-17 14:06:06 245

宽耳犬吻蝠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体型较大,外形强壮。体长80-94mm。尾长47-60mm。前臂长57-66mm。腿短但足大,后足超过胫骨长之半,足掌中部具一可见的垫,脚趾附曲毛。翼狭长,翼膜厚实似皮革。耳大,半圆形,耳内面具9-10条横纹,双耳前基部在额部相连,耳前缘略显平面,后缘中部具显著凹刻,耳屏前缘及上缘具松散的长毛。上唇肥厚,鼻部突出显著。吻部覆盖较密的毛,具8-10条较深的皱褶。背毛呈土褐色,毛基色淡呈苍白色,腹毛色淡,全身毛被柔密较贴。腹面体侧翼膜从肱骨1/2处至膝处附毛,尾膜的腹面及背面近身体一侧亦附毛。尾从尾膜后缘伸出一半,较粗。颅全长22-24.8mm。齿式:1.1.2.3/3.1.2.3=32。

宽耳犬吻蝠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国内分布于云南、四川、福建、安徽、广西、台湾、贵州、湖北、山东、广东。国外分布于日本和朝鲜半岛。

宽耳犬吻蝠栖息于海拔3100米以下的山区山洞或者建筑物缝隙里,夏季选择凹陷的岩石裂缝、露天采石场、悬崖或桥梁和建筑物作为栖息位点,冬季则在山洞冬眠。

宽耳犬吻蝠的详细介绍

宽耳犬吻蝠个体数量不多,单只或二三只一起伏于石缝中。它们的生活力较强,攀爬迅速,且常年居住一处,不与它种蝙蝠混杂在一起。同栖一洞的曾见有少数几只灰伏翼和个别零散的折翼蝠。每年11月至翌年3月为宽耳犬吻蝠冬眠期。

1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宽耳犬吻蝠之间交流或捕食时都是利用其自身发出的超声波,回声定位叫声为调频FM型,主频率约为13.8kHz ,飞行时通常发出急促而刺耳的可听声,另外,由于其回声定位声波的最大能量处频率较低,而使其适合空中快速飞行。宽耳犬吻蝠个体大,白天隐藏起来,晨昏外出捕食,其发出的低频声与其捕食生境、食物大小相关,而且它捕食的能力可能不仅是依靠低频的回声定位声波,也可能依靠较快的飞行速度。它们通常在开阔的生境中长距离觅食,主要捕食具鼓膜细胞、相对较大的鳞翅目和脉翅目昆虫。


宽耳犬吻蝠夏季产仔,每胎产1仔,第二年性成熟。繁殖期时,雄蝠储精囊肥大,睾丸饱满,位于茎基两侧皮下,白色,雌蝠右侧宫角稍显充实。翌年2月下旬,储精囊蕊缩,睾内无成熟精子,雌蝠右侧宫体稍膨大且充血明显,4月中旬,雌蝠右侧宫体明显膨大,宫径7×6毫米。

2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该种与 <T. teniotis>在外形与头骨上均极为相似, <insignis>曾被认为是 <T. teniotis>其中的一个亚种(Allen,1938; Ellerman & Morrson-Scott,1951;Corbet,1978;Corbet & Hill,1992;王应祥,2003)。Yoshiyuki (1989)、Yoshiyuki et al.(1989)和 Funakoshi & Kunisaki (2000)确认为独立种,随后大部分学者承认他们的观点(Simmons,2005;潘清华 等,2007;Smith & 解焱,2009)。王应祥(2003)将 <insignis>(福建亚种)、 <coecata>(云南亚种)和 <latouchei>(华北亚种)视为 <teniotis>的亚种,但是 Yoshiyuki et al.(1989)承认了 <latouchei>为独立种,大部分学者也承认这一观点(Simmons,2005;潘清华 等,2007;Smith &解焱,2009)。本书采用目前大部分学者公认的观点,认为 <insignis>(宽耳犬吻蝠)和 <latouchei>(华北犬吻蝠)是从 <teniotis>独立出来的有效种;但是,分布于云南和四川的 <coecata>较难确定,需要更多的标本以及更为细致的分类鉴定(Kock,1999)。在广东清远6月初捕到的宽耳犬吻蝠处于孕期,预计6月中旬或中下旬产仔。该种蝙蝠栖息于光线较好区域的岩缝内,通常单独一只占据一个岩缝。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3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