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扁颅蝠
别名:Lesser Club-footed Bat,Tylonycteris pachypus
纲目:翼手目
体长:35-50毫米
体重:约3.5克
保护级别:无危
扁颅蝠是世上最小的蝙蝠,也是世上唯一一种能钻进竹筒里的蝙蝠,因为有着独一无二的扁平颅骨,人们给它取了个形象的名字“扁颅蝠”。据资料记载,扁颅蝠在地球上已生存了600万年,属哺乳纲翼手目蝙蝠科类。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专家采集过扁颅蝠标本,此后20多年,扁颅蝠都没有出现。和它的亲属们一样,扁颅蝠视力非常有限,飞行完全靠听觉来导航。
扁颅蝠以小巧的身体和扁平的体型通过竹茎上的虫洞或裂隙钻入直立的竹茎节间空腔内,并用足垫将身体固定在竹筒内。通常家族式群栖,可见多只成体雌蝠和幼蝠组成的种群,也见仅由雄体组成的小群或独栖的状况。食虫。数量较少,是一种较珍稀的蝙蝠。
扁颅蝠除了每天晨昏两次短暂的外出觅食外,剩下的所有时间它们都躲在竹筒里。根据研究,扁颅蝠主要以白蚁、蚊子为食物,也吃一些体型极小的甲虫。因此,它们选择栖息在离人很近的地方。因为白蚁喜欢光亮,而夜晚农户总是亮着灯,所以村庄附近的白蚁非常多;同时夜晚村庄里的蚊子也比较多,从扁颅蝠的居住习惯和觅食来看,扁颅蝠有控制白蚁和蚊子数量的作用。
早在100年前,人们第一次在东南亚发现扁颅蝠的踪迹时,扁颅蝠神秘的身影就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权威动物学文献都对这种罕见的、生活在竹子里的蝙蝠有过粗略描述。上世纪70年代,有人在马来西亚的原始丛林里尝试过追踪它们的身影。遗憾的是,自从人们在广西偶然得到标本之后,就再也没有找到过它们的踪迹。
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张礼标博士,表示这种数量稀少的蝙蝠已“失踪”20多年,它其实一直生活在民居的周边,据称这是世界上个头最小的蝙蝠,具有“缩骨功”,它们长期居住在竹筒里,每天的外出觅食、活动时间不超过1小时。
2006年10月10日,扁颅蝠出现在研究者和公众视野中,扁颅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龙州镇一个村庄旁的竹林里被发现。
最新研究发现,分布我国的该种染色体核型(2n=30)与模式产地马来亚该种染色体的数量(2n=46)差异较大,因此 Huang et al.(2014)认为本种是扁颅蝠(<T. pachypus>)的隐含种。 Tu et al.(2017)用分子手段,从谱系地理学角度对分布于东南亚广泛区域的扁颅蝠属 <Tylonycteris>进行了分类厘定,发现原有的2个种 <T. pachypus>和 <T. robustula>均为复合种,并将中国及邻近地区分布的原 <T. pschypus>修订为 <T. ful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