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菊头蝠
易危别名:菊头蝠,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yunnanensis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本种鼻叶特别宽大(为1.3×1.0厘米)
详细介绍
云南菊头蝠为1872年Dobson依据采集于中国云南(China, Yunnan, Hotha,海拔1371.6m)2雄和1雌标本发表的新种,稍后即被他本人合并到皮氏菊头蝠<R. pearsonii>。Andersen(1905)根据该种和<pearsonii>的描述及图表比较,发现它们应该属于2个独立的种类。Corbet & Hill(1992)也认为应恢复为一个独立的种,即云南菊头蝠<R. yunanensis>。国内学者Wu et al.(2009)依据中国四川峨眉山标本及核型(2n=46,而<pearsonii>核型2n=44)认为该种成立。
云南菊头蝠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云南西部。
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易危VU。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于云南(模式产地:Yunnan, Hotha)和四川(峨眉山、美姑)等。国外报道分布于缅甸、泰国和印度东北部。
栖于海拔1500m以下的南亚热带山间盆地和台地,成小群栖于石洞中。
习性形态
与皮氏菊头蝠极为相似,但本种的体型较大。前臂长53-60mm,胫骨长25-31mm;马蹄叶宽9mm;耳长19-27mm。鞍状叶基部略为扩展,连接叶上部起自鞍状叶的顶端,呈弧形下降。马蹄叶较宽,尾短于胫长。体毛长而密,棕褐色。颧宽略大于后头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