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皮蜥外文名Reeves' butterflylizard,无亚种。
蜡皮蜥的种名reevesii是以自然学家和收藏家约翰·里夫斯(John Reeves,1774-1856年)的名字命名,他将蜡皮蜥的标本送回英国。里夫斯受雇于东印度公司作为“茶叶检验员”,并于1812-1831年在中国居住。请注意,施泰涅格(1907)表示,约翰·里夫斯的儿子约翰·罗素·里夫斯(John Russell Reeves,1804-1877)将材料寄给了格雷(Gray),因此这里有可能出现混淆。
蜡皮蜥通常栖息于沿海沙岸地带,在略有坡度的地方挖掘洞穴,用于居住。洞穴常见于土坟堆上,洞口呈扁圆形,穴道深约1米左右,与地面大约成30度角。它们不会群居,都是一蜥一洞的原则。幼蜥和雌蜥的洞口较扁,而且洞较浅,与之相比之下,雄性洞口较圆,且洞较深,雄性蜡皮蜥的洞穴一般筑在雌性的附近。将洞挖好之后,它们会把洞口的泥土推散,直到看不到有挖出来泥土的痕迹。从洞口往里50厘米左右的地方会有分岔,一条继续与地面呈30度角向下一直通往栖息室,另一条则为逃亡穴,也是以30度角的方向向上挖到离地面2毫米的地方。有遇到危险时,危急时刻从逃亡穴破土逃跑。蜡皮蜥一般会在下雨前和傍晚赶回洞里,然后用土将洞口封住。蜡皮蜥这种生存方式非常安全,一般不会受到特殊伤害。通常在白天气温适宜时,出洞活动觅食,主要以昆虫为食物。只要受到惊扰,便立即窜入洞中。雌性还会将卵产在自己洞内的栖息室中。
蜡皮蜥的四肢强壮,爪较发达,适于挖洞。前二足短而有力,后二足长,可辅助自身快速奔跑。它们的足部有硬甲,尾较长,约占身长一半。它们经常挖很深的洞用以当作自己躲藏的最佳场所,身体上有鲜橙色的花纹。在遇到危险时,蜡皮蜥小会展开肋骨,以展现出腹部两侧鲜艳的皮褶用以恐吓敌人。它们通常在白天温度适宜时,出洞活动加觅食。在遇到干扰后,便会毫不迟疑地立即窜入洞中。在中国海南,蜡皮蜥一般在3月末出洞进行活动,到11月份左右便会入洞过冬。
蜡皮蜥的雌性和雄性略有不同,其雄性身上的花纹较为鲜艳,在腹部两边有红色的条纹,身上还会有黄色圆点,生殖器官在后两足之间,还有藏于排泄孔里的阴茎。雌性花纹与雄性相似但却暗淡无光,其生殖器与排泄孔为一体,也是在后两足之间。雌性在一年中产卵两次,一期是在4-6月,另一期集中8-10月,每次会产3-12枚卵。它们的前足擅长挖洞,在交配期间雌雄彼此同穴生活,之后将分开。雌性在生卵期挖洞较深且弯曲,此洞的温度约35℃,湿度在60%以上,这样的洞适合用以产卵孵化。孵化后3天左右小腊皮蜥便可独自离洞开始生活,大约半年便可达到性成熟期。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爬行类)——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