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爬行动物>>有鳞目

蜡皮蜥

2022-11-13 20:18:29 298
蜡皮蜥

中文名:蜡皮蜥

别名:山马,沙龙,坡龙

纲目:有鳞目

科属:鬣蜥科 蜡皮蜥属

体长:15厘米左右

体重:暂无考证资料

寿命:暂无考证资料

保护级别:二级

特色:会群居,一蜥一洞

蜡皮蜥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体长150毫米,尾长为体长的两倍。头高而短小,体扁无鬣鳞,尾粗壮。吻高而斜向吻端,鼻孔大,鼻孔与上唇鳞之间有4-5排小鳞;耳孔椭圆形,几与眼径等长;吻、头顶部的鳞较大,具棱,背部鳞小呈颗粒状,微具棱,四肢前外侧和胸腹部的鳞大而光滑;咽喉部有一排大鳞与下唇鳞平行排列,并且有两排横沟褶,褶缘的鳞甚小。颈部皮肤松,固定后成皱褶状。尾粗而宽扁,逐渐成柱状,末端成鞭状;尾腹面的鳞大而具棱。后肢强壮而长,向前可达颈部,爪发达,第三趾基部内侧有3-5枚三角状的大鳞。每侧有股窝13-18枚。
生活时颜色及斑纹的变异颇大,背面一般为灰棕色或深棕色,满布橘黄或橘红色圆眼斑,体侧为两色相间之横纹,四肢及尾正中部的斑点小,腹面一般为乳黄色,无斑或有麻斑。幼体背色深,具圆斑,尾部鲜砖红色。

蜡皮蜥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于柬埔寨、泰国、越南和中国。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澳门、海南、广西等地。

蜡皮蜥的详细介绍

蜡皮蜥外文名Reeves' butterflylizard,无亚种。

4953e146875789a27d70264cd46f9471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蜡皮蜥的种名reevesii是以自然学家和收藏家约翰·里夫斯(John Reeves,1774-1856年)的名字命名,他将蜡皮蜥的标本送回英国。里夫斯受雇于东印度公司作为“茶叶检验员”,并于1812-1831年在中国居住。请注意,施泰涅格(1907)表示,约翰·里夫斯的儿子约翰·罗素·里夫斯(John Russell Reeves,1804-1877)将材料寄给了格雷(Gray),因此这里有可能出现混淆。

蜡皮蜥通常栖息于沿海沙岸地带,在略有坡度的地方挖掘洞穴,用于居住。洞穴常见于土坟堆上,洞口呈扁圆形,穴道深约1米左右,与地面大约成30度角。它们不会群居,都是一蜥一洞的原则。幼蜥和雌蜥的洞口较扁,而且洞较浅,与之相比之下,雄性洞口较圆,且洞较深,雄性蜡皮蜥的洞穴一般筑在雌性的附近。将洞挖好之后,它们会把洞口的泥土推散,直到看不到有挖出来泥土的痕迹。从洞口往里50厘米左右的地方会有分岔,一条继续与地面呈30度角向下一直通往栖息室,另一条则为逃亡穴,也是以30度角的方向向上挖到离地面2毫米的地方。有遇到危险时,危急时刻从逃亡穴破土逃跑。蜡皮蜥一般会在下雨前和傍晚赶回洞里,然后用土将洞口封住。蜡皮蜥这种生存方式非常安全,一般不会受到特殊伤害。通常在白天气温适宜时,出洞活动觅食,主要以昆虫为食物。只要受到惊扰,便立即窜入洞中。雌性还会将卵产在自己洞内的栖息室中。

蜡皮蜥的四肢强壮,爪较发达,适于挖洞。前二足短而有力,后二足长,可辅助自身快速奔跑。它们的足部有硬甲,尾较长,约占身长一半。它们经常挖很深的洞用以当作自己躲藏的最佳场所,身体上有鲜橙色的花纹。在遇到危险时,蜡皮蜥小会展开肋骨,以展现出腹部两侧鲜艳的皮褶用以恐吓敌人。它们通常在白天温度适宜时,出洞活动加觅食。在遇到干扰后,便会毫不迟疑地立即窜入洞中。在中国海南,蜡皮蜥一般在3月末出洞进行活动,到11月份左右便会入洞过冬。

蜡皮蜥的雌性和雄性略有不同,其雄性身上的花纹较为鲜艳,在腹部两边有红色的条纹,身上还会有黄色圆点,生殖器官在后两足之间,还有藏于排泄孔里的阴茎。雌性花纹与雄性相似但却暗淡无光,其生殖器与排泄孔为一体,也是在后两足之间。雌性在一年中产卵两次,一期是在4-6月,另一期集中8-10月,每次会产3-12枚卵。它们的前足擅长挖洞,在交配期间雌雄彼此同穴生活,之后将分开。雌性在生卵期挖洞较深且弯曲,此洞的温度约35℃,湿度在60%以上,这样的洞适合用以产卵孵化。孵化后3天左右小腊皮蜥便可独自离洞开始生活,大约半年便可达到性成熟期。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爬行类)——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