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蛇蜥外文名Hart's glass lizard,无亚种。
脆蛇蜥在10月中下旬,当气温下降到13℃左右时,陆续进入冬眠。当气温降至8℃以下,进入深眠。雌体和雏蜥在产卵洞穴内越冬,雄体在50-60厘米深的越冬洞中越冬。洞穴多匿藏在草根、树根下,隐蔽、向阳而背风。洞道斜下,内径约6厘米,末端洞室长圆形,内壁光滑,内径7厘米×9厘米,高约6厘米,仅能容下身体。第2年气温升至13℃以上时,陆续出眠。刚出眠时仅中午在地面活动,夏季在上午8-10时,下午3-5时到地面活动觅食,中午多不出来。雨天不外出活动,雨后天晴活动较多。善游泳,动作似蛇。不论是成蜥还是雏蜥,泄殖腔内均能放出一种特殊的臭味,雏蜥更为敏感,可能与逃避敌害和寻求异性有关。活动时,成蜥时常发出微弱而尖细的叫声。多捕食蚯蚓、蜗牛、小蠕虫和各种小昆虫。
脆蛇蜥在5龄以上(头体长大于149毫米)的个体才达到性成熟。平时雌雄分散活动,进入繁殖季节才在一起,交配前雌雄个体有追逐现象,雌体在前,雄体在后,忽左忽右爬行。交配后又各自分开,雌性即寻找适宜的场所筑巢产卵,每次产7-9枚,卵呈白色,椭圆形,卵壳革质。卵径为(24-25)毫米×(16-17)毫米,卵重3-4.5克。卵一般产于距地面20-30厘米深的洞穴内,穴高6-8厘米,穴底近圆形,直径9-10厘米,平坦而疏松,雌体身体盘曲,将卵围于其中。卵在雌体保护下,经22-25天即可孵化。据陈壁辉(1991)报道,脆蛇蜥的卵在室内孵化,气温在24℃±2℃下,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能正常孵化,温度低于20℃,土壤相对湿度低于50%,则延长孵化期或不能孵出。刚出壳的雏蜥体被羊水,几分钟后即干,平均体长40-50毫米,头长约8毫米,头宽约6毫米,全长约60-70毫米,体色与成体完全不同,上颌缘中央有一极小的卵齿,出壳后2天即消失,刚孵化的雏蜥基本无视力,不时伸出深色的舌,喜群居,动作敏捷。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爬行类)——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