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巨蜥
一级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生存能力极强,主要活动于地面,也会攀爬树木
详细介绍
孟加拉巨蜥外文名Bengal Monitor Lizard,有3个亚种。
孟加拉巨蜥主要活动于地面,也会攀爬树木。雄性较雌性活跃(雄性:4.5小时/天,雌:2.85小时/天)。活动范围雄性为53000m2,雌性为44000m2。以昆虫、蜘蛛等节肢动物、青蛙、蜥蜴、蛇、蝙蝠、鱼蜗牛与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并会舔食蚂蚁。
孟加拉巨蜥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被破坏,间接影响是该种生存的农业地域的农药污染,可用食物资源的减少。然而,最大的威胁也许是该物种被人类狩猎,猎杀的原因是其皮肤商业化和通常食用它们的肉。该物种的脂肪也可用于传统医学。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爪哇,苏门答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
孟加拉巨蜥的生存能力极强,以应付广泛的生存环境,从沙漠到热带雨林,季节性多雪的冬天。但是,一般被发现在持续温暖的气候区域,年平均温度约24℃南部大部分地区,出现季节性季风影响模式的周边海域与山区。有些栖息地区比较干旱,每年平均降水量小于200毫米。其他栖息地则相当湿润,每年年降水量达2,200毫米。孟加拉巨蜥最常见的生存环境是落叶,半落叶,常绿的热带雨林。
西部亚种栖息于较干燥区域,东部亚种栖息于湿润环境,主要活动于地面上,如遇到危险则会攀爬至树上,或躲进灌丛内将自己埋起来。在巴基斯坦,旱季时会休眠。在斯里兰卡研究显示其在夜晚躲于挖掘的洞中,此时体温会低于周围环境,故在白天照光增加体温,以增加活动力,主要于午后活动,活动时体温约为34.5℃。夜晚则栖息于草丛或水中,可保持体温高于周围环境,活动温度则为30℃,故不须增加体温很久即可活动,主要活动时间为早上。
习性形态
孟加拉巨蜥身上带有黄色斑点,脑袋呈三角形,身长90多厘米,仅尾部就有50厘米长。已达到10.2千克,在野生环境中,雄性普遍比雌性超重42%以上。鼻孔呈裂目状,位于眼睛至吻部间之中央。可依体色及鳞片外形等特征,西部亚种及东部亚种有所区别。成年孟加拉巨蜥一般都是灰色或灰绿色,从下巴至腹尾部有灰黑色的斑纹,这些标记通常中,西部地区的深暗些,东部地区的浅轻。这些腹侧标记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的颜色就变得较深。在野生环境中,录得最重的雄性孟加拉巨蜥是7.18千克的重量。